首页 > 半岛 > 正文

青岛市重磅推出46条创新举措,聚焦营商环境优化提升

发布时间:2021-10-24 22:19:36 来源:齐鲁经济网

10月20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青岛市营商环境优化提升行动方案》有关情况,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专班办公室主任、市行政审批局局长路玉军,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专班办公室专职副主任、市行政审批局副局长王军,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副局长辛广军,市市场监管局副局级领导干部毕见清,青岛海关二级巡视员王建平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人

路玉军 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专班办公室主任
            市行政审批局局长
王   军  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专班办公室
            专职副主任
            市行政审批局副局长
辛广军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副局长
毕见清  市市场监管局副局级领导干部
王建平  青岛海关二级巡视员

微信图片_20211024221816.jpg

青岛市出台

《青岛市营商环境优化提升行动方案


青岛市出台的《青岛市营商环境优化提升行动方案》,是青岛市首次推出直接聚焦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创新突破行动方案。旨在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评价政策氛围,把制度刚性和创新示范的标尺立起来,在打造更多营商环境“单项冠军”的基础上,加强改革系统集成、协同高效,既助力营商环境迎考备评工作,又着眼解决营商环境深层次问题。


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专班办公室在起草《行动方案》的过程中,坚持“真管用、立得住、叫得响”的标准,立足补齐短板,做优长板。坚持问计于民、问计于企,通过开展线上线下营商环境问卷调查,共收到有效问卷23971份;共组织召开23次商协会组织、企业、办事群众、专家、法律服务机构座谈会;召开17次市直部门和区(市)协调会。

《行动方案》的总体要求是坚持办事方便、法治公平、成本竞争力强、宜居宜业原则,对标国内外最优水平,围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政务服务中感受到高效便捷和公平正义的目标,加强改革系统集成、协同高效,服务企业、自然人、项目建设、创新创业“四个全生命周期”,提升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数字化、专业化、品牌化“六种服务能力”,推动青岛营商环境进入全国前列。

《行动方案》体现了以下三方面特点。一是体现创新性。在全国率先提出了服务“4个全生命周期”,率先从6个方面提升营商品质。《行动方案》共推出46项创新举措,其中13项创新举措全国领先、8项北方领先、7项省内领先。二是注重针对性。结合市场主体和办事群众的需求,着力解决企业开办、建设项目审批、获得水电气暖信成本、中小企业权益保护、包容普惠创新、数字化转型升级等方面突出问题。三是突出实效性。结合今年国家营商环境评价最新政策变化和任务要求,对企业和群众关心的政策知晓度、参与度、兑现率不高等问题,在方案中都作了呼应和回答。


具体创新点为:


1

从服务企业全生命周期到服务人的全生命周期。目前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大多是基于服务企业全生命周期进行政策设计,而我市的政策设计,不单专注于企业获得感,还专注于人的获得感,服务于人的全生命周期,以及项目建设、创新创业全生命周期的链条式服务。

2

从营商环境制度优化到营商环境执行人的优化。在着眼于机制和制度建设基础上,更关注营商环境工作具体执行人。如《行动方案》关注到营商环境优化的执行层面,从建立“首席审批服务官”制度入手,确保压力、动力层层传导到具体执行人,并着力提升具体执行人的专业化水平,切实改善企业和办事群众的感受。

3

从服务均值到打破均值差异化创新。研究不同产业赛道规律,差异化审批提速,让“快”得更有意义,避免为提速而提速。我市工程建设改革压减审批时限至75天,目前全国领先,且仅占其项目转化周期的1/11,为项目再投资赢得了时间。打破均值,实施精准服务,使服务层次更丰满。避免政务服务“大锅饭”,对头部企业、独角兽企业、小微企业等不同类型企业建立定制化的服务模式。研究“四新”经济专策,避免老办法管新业态。

4

从具体措施改进到营商环境品牌引领。培育新型政务服务理念,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政务服务中感受到高效便捷和公平正义,推动政务服务工作由“提速”向“增效”转变,由“便捷”向“公平”转变。培育企业家精神。办好青岛科技创新节,打造城市科技品牌。丰富每年11月1日“青岛企业家日”活动内涵,打造“市民中心回家日”“政务服务体验官”活动品牌。

5

从网上审批提升到智能政服。引入工业互联网思维,推进政务服务流程再造。数字化集成场景应用,拓展“智能审批”“无感审批”“精准推送”等极简“数字审批”新模式。尝试运用数字治理来解决存量许可证照电子化问题。数字赋能服务层级提升,构建开放、公平、非歧视的数字营商环境。


《行动方案》共分为11部分,以“1+4+6”结构发布46条创新突破政策。“1”的部分为总体要求,介绍了《行动方案》的总体要求和工作目标;“4”的部分为服务企业、自然人、项目建设、创新创业“四个全生命周期”的26条创新突破政策;“6”的部分为提升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数字化、专业化、品牌化“六种服务能力”的20条创新突破政策。


营商环境建设只有更好,没有最好。青岛将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推动青岛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努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新高地,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政务服务中感受到高效便捷和公平正义。


我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推进情况


近年来,青岛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的重要指示精神,始终高度重视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持续加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积极参与国家营商环境评价,坚持以评促优、以评促改,市场主体获得感持续增强。2020年,青岛市营商环境国评成绩由全国第19名提升到第11名,是全国提升最快的城市之一。


今年以来,青岛市优化营商环境站在新的起点上,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立足青岛城市战略定位,以切实增强企业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根本目的,以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为导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主线,把握新阶段带来的新机遇,挖掘新挑战蕴含的新潜力,对标一流、锐意创新、真抓实干、久久为功,持续打造青岛营商环境新优势,推动青岛高质量发展。现将主要情况介绍如下:


(一) 体制机制先行,建立“顶格推进”工作体制机制

今年7月,青岛市调整组建了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专班,由市委常委、副市长薛庆国和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程德智任双组长,专班办公室设在市行政审批局。9月,市持续深入优化营商环境和推进政府职能转变领导小组升格为市委议事协调机构,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经过上述调整,青岛市正式建立了“顶格推进”的营商环境工作体制机制,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实施“顶格倾听、顶格谋划、顶格部署、顶格协调”。组建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行业领军专家、企业家等为主体的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专家咨询委员会和社会监督员两支队伍。体制调整以来,市委常委会听取营商环境工作汇报1次;专班共组织召开了全体会2次,专题会8次;召开商协会组织、企业、办事群众、专家、法律服务机构座谈会23次;现场调研35次;营商环境政策宣讲会5次;培训营商环境战线工作人员1039人次。

(二) 制定创新突破政策,将制度创新的标尺立起来

营商环境专班办公室坚持“真管用、立得住、叫得响”的标准,研究提出了46条优化营商环境创新突破政策,形成了《青岛市营商环境优化提升行动方案》,把制度刚性和创新标尺立起来,在打造更多营商环境“单项冠军”基础上,加强改革系统集成,解决营商环境深层次问题。《行动方案》起草过程坚持问计于民、问计于企,在广泛座谈调研、征求意见基础上,还通过线上线下开展青岛市优化营商环境问卷调查,收到有效问卷调查反馈表23971份。《行动方案》注重创新性,13项行动举措全国领先、 8项北方领先、7项省内领先,在全国率先提出了服务“4个全生命周期”,从服务企业全生命周期到服务人的全生命周期以及项目建设、创新创业全生命周期,从营商环境制度优化到营商环境执行人的优化,从服务均值到打破均值差异化创新,从具体措施改进提升到营商环境品牌引领;注重针对性,结合青岛营商环境评价复盘问题清单,着力解决企业开办、建设项目审批、获得水电气暖信成本、中小企业权益保护、包容普惠创新、数字化转型升级等方面突出问题;突出实效性,结合今年国家营商环境评价最新政策变化和任务要求,对企业和群众关心的政策知晓度、参与度、兑现率不高等问题,在方案中都作了呼应和回答。

(三) 立足企业需求,全面复盘解决难点堵点问题

2020年营商环境国评结果反馈后,青岛市进行了全面复盘比对,立足企业需求,聚焦隐性准入壁垒、涉企成本、政务服务数字化程度、基层政务服务能力建设等营商环境难点堵点问题进行整改提升,真正实现“以评促改”。将问题汇总形成一张整改清单进行一体调度督查、动态调整。建立问题整改台账,明确整改目标、完成时限,提出整改措施和目标效果,相关部门和区(市)对号入座、主动认领。采取挂单销号方式,督促落实。聚焦企业反映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不断优化政务环境、政策环境、社会环境,构建“近者悦、远者来”的良好生态,让企业和企业家舒服、舒心。随着难点堵点问题的销号,营商环境不断优化。今年上半年,项目招引和落地提速明显,全市新增5亿元以上重点签约项目178个,其中已开工运营项目100个,开工运营率56.2%,比去年同期提高31.8个百分点。市场主体欣欣向荣,全市新增市场主体15.9万户,实有市场主体188.3万户,保持全省第1位。全市民间投资同比增长17.1%,高于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5个百分点,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58.3%。

(四) 启动走访宣传,提高营商环境知晓度参与率

围绕提升“营商环境政策的知晓度、参与率、兑现率”,专班办公室对我市188万户市场主体进行研究分析,专题研究开展市场主体全覆盖走访服务。认真倾听企业诉求,解决好企业反映强烈的难点痛点问题,能立即解决的要立行力改,不能立即解决的,做好解释说明,同时建好工作台账,限期整改,以扎实的工作成效,来提升企业满意度。围绕在今年优化营商环境中讲好“青岛故事”的任务要求,把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作为对青岛城市形象宣传推广的重要窗口,着力开展好宣传活动。既让企业和群众成为优化营商环境的受益者,又引导企业群众成为打造最佳营商环境的参与者、宣传者,营造“人人都是营商环境、人人都能优化营商环境”的氛围。


今年以来,我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效,但与国内外标杆城市相比、与企业和群众的期盼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下步,青岛将围绕落实《青岛市营商环境优化提升行动方案》,着力开展营商环境“强基行动”,补齐短板,夯实基础,做优长板,放大坐标,对标国内外最优,全面掌握营商环境的前沿做法,加快流程再造,求新求变;开展营商环境“鱼水行动”,统筹平台资源,优化营商环境专栏,丰富“青岛企业家日”活动内涵,举办“政务服务体检日”,发挥“青年政务服务团”的作用,建立“企业吹哨、部门报到”的服务机制,努力营造让企业“如鱼得水”般的营商环境。


水深则鱼悦,城强则贾兴。营商环境是重要的发展基础,是企业引得来、留得住、发展得好的关键。优化营商环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顺民意、纾民困、暖民心的民生工程,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市将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创新的思路、担当作为、攻坚克难,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政务服务中感受到便捷高效和公平正义!


我市市场监管领域

优化营商环境创新举措



在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建设工作中,市市场监管局聚焦社会关注、企业关心和群众关切,在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净化市场环境、优化政务服务、规范监管执法等方面积极作为、精准发力,推动高标准营商环境建设,为全市营商环境进位争先贡献市场监管力量。

(一) 系统集成与突出重点结合,实现监管机制新突破。

市市场监管局坚持整体推进理念,构建常态化联动协同监管机制。在更宽领域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严格把握“进一次门、办多件事”的“无事不扰”监管模式,制定部门联合随机抽查实现常态化,推进“双随机一公开”标准化建设,在全国率先编制“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标准化“三张清单”,一是编制完成双随机监管基础清单。二是编制业务条线分清单,将市场监管系统所有抽查事项全部纳入规范体系。三是组织全市市场监管领域32个成员单位编制部门分清单,相关抽查事项充实到标准体系中,最终实现监管标准体系在市场监管领域全覆盖。对食品药品、疫苗、特种设备等涉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社会关注度高的重点领域、重点品种加强重点监管,严守安全底线。突出食品药品生产经营环节违法违规行为、保健食品虚假宣传、校园食品安全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等群众关切问题,坚决查办食品药品生产经营违法犯罪案件,解决突出问题,抓好整改落实,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二) 维护秩序与激发活力结合,实现市场发展新突破。

市市场监管局坚持公平竞争促发展的理念,强化竞争政策基础地位。严格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实地督导检查各单位落实公平竞争审查要求,并安排专人负责本单位出台的政策性文件的审查工作。组织联合开展存量和增量文件清理审查,维护全市公平公正、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

(三) 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结合,实现服务水平新突破。

市市场监管局坚持制度和技术创新“双轮驱动”。以市委市政府办公厅名义出台了《关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实施意见》,加强知识产权大保护体系建设,构建了“严保护、大保护、快保护、同保护”的知识产权保护格局,初步形成了司法、行政、仲裁衔接协调的知识产权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积极推进全市质量认证体系建设,发挥认证认可在质量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质量认证在全市工业、农业、服务业、社会治理领域得到广泛实施,质量证书数量、认证覆盖率位居全省第一,并在全国同类城市排名前列。搭建标准化交流合作平台助力企业实现与国际标准无缝衔接,成功举办2017年、2019、2021三届青岛国际标准化论坛,放大青岛标准国际效应。运用先进标准优化营商环境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出台了《青岛标准先进性评价办法》,推出13类产品执行标准进行先进性评价,为高标准产品“开口说话”。

(四) 包容创新与规范发展结合,实现法治支撑新突破。

市市场监管局坚持法治思维,为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营造宽松发展环境,提升事中事后监管效能。在全省率先出台“市场轻微违法经营行为不予处罚清单”1.0版、2.0版,持续深入落实省、市轻微违法不予处罚事项89项,截止目前,全市市场监管系统共办理免罚案件860件,免罚金额3300余万元,惠及市场主体800余户。


下一步,市市场监管局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将继续加大力度。


1

严格管出公平公正。稳妥把握“不罚”与“该管”的行政艺术,不断丰富包容审慎监管机制。推行信用承诺监管机制,将不予处罚制度与信用风险分类监管、企业信用信息公示、信用约束等制度相结合,促使市场主体自觉诚信守法经营。对于涉及公共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特殊重点领域,综合运用行政强制、行政处罚、联合惩戒、移送司法机关等有效措施,坚决守好安全底线。

2

持续优化政务服务。加大认证监管工作力度,加强对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和获证企业、产品的联动监管。健全认证监管体系和机制,建立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综合监管系统,积极推进“互联网+监管”新模式,将日常监管检查、日常巡查发现的问题,能力验证以及投诉举报等信息整合建立大数据库,为分类监管、风险监管、信用监管奠定基础。

3

全面推进知识产权工作。优化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体系和扶持政策,服务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推进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重点城市建设,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与法院、司法、仲裁等部门合作,多渠道、多元化处理知识产权纠纷,完善知识产权大保护体系。

4

积极承办国家深化标准化改革任务。组织实施“标准化+”战略行动,培育以技术、标准、质量等为核心的竞争新优势,以高标准助力高技术创新,促进高水平开放,引领高质量发展,为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提供技术标准支持。



我市人才服务和劳动力市场监管领域

优化营商环境创新举措


近年来,青岛市围绕劳动力市场监管、人才流动便利度,不断推出惠企利民新举措,推动人社服务水平再上新台阶。2019年、2020年连续两年入选“中国年度最佳引才城市”,劳动力市场监管指标在营商环境评价中位列全国标杆城市之一。


(一) 强化政策供给,引领市场秩序规范有序。

一是完善劳动关系政策体系。修订裁减人员、特殊工时审批等政策文件,回应劳动合同制度实施中的新情况新问题,规范劳动用工管理,夯实劳动关系运行基础。二是全面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在全省率先出台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统一城乡失业保险等系列稳就业政策,最大限度稳定和扩大就业。截至9月底,全市城镇新增就业30.72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87.8%。三是升级人才引进政策。制定《机关事业单位用编进人计划管理暂行办法》,出台新一轮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意见,进一步放宽学历人才、技能人才落户条件,破解人才引进制度障碍。四是扩大工伤保障覆盖范围。出台《青岛市非劳动关系特定从业人员工伤保障办法(试行)》,将实习学生等三类人群纳入保障范畴,预计受益10万余人。

(二) 创新工作举措,赋能市场主体行稳致远。

一是推进电子合同提质扩容。拓展电子劳动合同试点成果,深化电子合同系统与人力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融合对接,实现服务事项“政企直连”。截至9月底,全市各类平台共签订电子劳动合同15万余份,其中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海企通”平台签订电子劳动合同5.7万余份。二是保障企业劳动用工。在全省率先搭建“急需紧缺用工对接平台”,为803户企业解决急需紧缺用工2.1万人。在全国率先开通首列东西部劳务协作专列,帮助定西输转534名劳动者来青务工。举办农民工招聘大集、高校毕业生网络招聘等特色化招聘,发布就业岗位16.2万余个。三是搭建市场服务平台。实施“青才实训营”行动,吸引1.3万名大学生到企业见习实习,有关做法获中央电视台报道。搭建灵活就业服务平台、就业援助公共服务平台, 累计发布就业岗位3000余个,入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335家,帮扶就业困难群体就业4.2万人。四是全力营造更优创业生态。在全国首创创业城市建设议事协调机制、“4+1”工作运行机制,强化政策扶持和全链条服务。截至9月底,全市政策性扶持创业4.45万人,发放各类创业扶持资金11.55亿元。

(三) 优化人才服务体系,促进市场环境简约便民。

一是打造“一站式”人才服务模式。构建“一平台、一网络、一窗口、一张卡、一专线”的“五个一”人才服务平台,建立“一口受理、并联办理、闭环管理”运行机制,实现62个事项 “网上办”、30个事项“移动办”。二是畅通人才服务绿色通道。编制《青岛市高层次人才服务指南》,配备高层次人才服务专员126名,出入境与居留、子女入学、医疗保健等37个绿色通道服务事项落实落地。在全国率先建立学历信息共享平台,实施人社、公安联审联批,目前已有5万余人通过平台秒批落户。三是推动全链条人才政策落实。制定全链条提升人才政策效能实施办法,形成政策拟定出台、督促落实、反馈优化的闭环运行模式。上线运行青岛人才政策电子词典,政策查询超过200万条次。

(四) 保障职工合法权益,维护市场氛围公平高效。

一是完善守法诚信信用机制。深化和谐劳动关系创建,实施“和谐同行”三年行动计划,对700余户守法诚信示范企业在评先评优、信贷支持等方面给予支持,向社会公布13起重大劳动保障违法行为。二是妥善化解劳动争议。构建“1+4+N”争议预防调解体系,推进基层调解组织“互联网+调解”全覆盖,打造30家金牌调解组织,争议案件调解率达68%。三是革新维权工作方式。运用大数据比对,将用工风险高的用人单位列入审查范围,免去全市6万户企业的申报负担。强化部门联动,成立市区协同一体化工会派出庭,建立退役军人劳动维权双向联动机制,不断开创劳动维权工作新局面。

我市通关便利化领域

优化营商环境创新举措


今年以来,青岛海关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优化口岸营商环境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工作部署,落实落细《山东省优化营商环境创新突破行动实施方案》《青岛市营商环境优化提升行动方案》相关任务,持续优流程、降成本、压时间、提效率,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 在“快”上下功夫,持续提升口岸通关效能。

关港区合作推进“快靠快离”“快装快卸”“快验快放”,进口货物“船边直提”和出口货物“抵港直装”业务量分别增长10.1%和32.6%。优化检验检疫监管,进口肉类单证审核与查验由“串联”改“并联”,缩短通关时间0.5 天;进境粮食实施靠泊检疫,允许附条件提离,每船节省通关时间6小时;实施进口棉花“集成查检、分次出区”模式,平均每批棉花通关时间缩短75%以上;进口汽车零部件采信第三方检验结果,缩短通关时长7天以上;进口铁矿石、原油实施“先放后检”“两段准入”后,前湾港进口铁矿靠泊至放行时间缩短至1.4天,下降74%,原油验放时间缩减为半天,港口罐容周转效率提升35%。9月份,关区进口、出口整体通关时间分别为44.03小时、2.35小时,较2017年分别压缩54.40%、89.07%。

(二) 在“先”上下功夫,先行先试构筑制度开放高地。

依托自贸试验区平台,推出首创性监管创新举措40余项,12项入选山东自贸试验区首批“最佳实践案例”。全国首创“陆海联动、海铁直运”监管新模式,内陆港出口货物实现“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境内综合运输成本下降20%;首创“水水中转”监管模式,实现支线船与干线船无缝衔接,码头物流效率提高约30%;创新生物样本进口“清单式”监管模式,实现“一次办理、全年许可”,有力助推国家海洋基因库建设;首创企业集团加工贸易保税监管模式,前9个月为企业节省保证金7700余万元,海关总署已于10月15日在全国推广。

(三) 在“智”上下功夫,不断提升口岸智慧化水平。

首创“先期机检、码头直提”模式,通关时效压缩3-7个小时,每标准箱物流成本节约600-1000元;首创入境空箱顺势无干扰智慧监管模式,年节约搬倒费近3000万元,箱平均减少滞港时间1.5天;以胶东新机场转场为契机,实现进出境旅客“无感通关”,建设货运物流可视化辅助管理系统、智能卡口,实现全程“无纸化、无人化”监管;支持青岛港全球首个智能空轨集疏运系统示范段竣工,实现在轨运输集装箱100%顺势机检和机检图像智能化实时研判,为全球智慧港口建设提供了“中国方案”。

(四) 在“特”上下功夫,打造优化口岸营商环境“青岛样板”。

打好上合、日韩、黄河三张牌,为上合示范区建设深度赋能,首创“中国对上合组织成员国贸易指数”,推出“上合•银关通”海关税款担保新模式,创新实施“区港一体化”监管,打通海铁衔接“最后一公里”,支持海铁集装箱自由换装、开通“上合快线”,前9个月青岛中欧班列开行403列,同比增长46%;在全省率先出台抢抓RCEP机遇先期行动方案,在青岛大港、胶州等海关启动“RCEP监管服务创新试验基地”建设,在全国首建原产地证书虚拟审签中心实现近7成业务智能“秒签”,并入驻RCEP青岛市企业服务中心集中办理审签业务,还与山东省贸促会等共6个单位共同发起成立全国首个升级原产地签证技术联盟,推进中日韩“海上高速公路”建设,实施中韩食品农产品“前置检测、结果互认”,对韩国进口巴氏杀菌乳实行“检查放行+风险监测”监管新模式缩短检测周期7天;牵头建立“11+1”黄河流域关际一体协同机制,该机制被纳入山东省“十四五”规划和山东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

青岛海关将按照海关总署及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安排,改革再深化,措施再对标,落实再加力,作风再改进,进一步破难点、补短板、强弱项,推动各项贸易便利化措施走深走实,不断提升广大进出口企业的获得感,全力打造优化口岸营商环境升级版。



本文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图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