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当前位置:

首页 财经 正文
为什么中国人均收入不到美国1/5,东西却比美国贵?

发布时间:2020-07-17 17:04:59

来源:

浏览量:

【21俱乐部微信号(club21cbh)综合自吴晓波频道(作者:巴久灵)、环球网、中国教育研究】

来源:吴晓波频道(wuxiaobopd)

作者:巴九灵

春节放完假回来,朋友、同事们都在聊过年的见闻。

很多人都去了国外度假,比如美国、欧洲、澳洲、日本、东南亚等等。

不过从这些朋友的口中,小巴听到了两个完全不同的观点。

比如去美国的朋友们,有一部分说,美国的物价真便宜,下次去的时候还要多买点东西。他们比较了中美物价,小巴一听完,顿觉手痒,想出去购物,他们是这样比的:

注:小巴朋友的人均收入概念,是杭州,并不是全国。

美国人均GDP 和收入都至少是中国的五、六倍,但很多消费品价格比中国还要便宜,物价看上去比中国一二线城市都要低。

当然,事情还有另外一面。另外一部分在美国生活或者旅行过的朋友告诉我,美国的物价真是贵。

在洛杉矶理个发要 20-30 刀,加上小费,换算成人民币,两三百块钱转眼没了,是杭州普通理发店的 5-10 倍;在芝加哥打个车,起步价 10 刀,计价表上的数字快速跳动,基本上是杭州的 5-10 倍。

在国内大学经常论斤称两卖的教科书,到了美国常常得使用复印版,而且哪怕复印版也要上百刀,中美间差距更是达到了几十倍。

反正是需要用到人力的地方,都贵得要命,很多活只能自己来干。小巴有好多位同学出国留学前在家都是饭来张口、衣开伸手,留学回来之后都成了生活达人,会烧菜、会理发、甚至会割草、会刷油漆。

对比这两种情况,我们总结一下,大概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结论:美国的工业制成品比中国便宜,中国的优势则在于人工成本便宜。

顺着这个思路下去,我们就会看到,中国的人力成本在快速增长,所以中国经济现在处于一个很麻烦的境况。

在小巴看来,这种观点也没什么问题,是很中正的说法。但是我们再深入一点分析,还可以有更多发现。

从中美相对价格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把商品、服务等分为三类。

第一种在美国比中国便宜的,是全球贸易、进出口完全或者相对自由的东西。轻工业品比如 Made in China 的服装、玩具,电子产品比如 iPhone ,大工业品比如汽车等。

这一类东西,在经济学上有一个专业名词,叫做“可贸易部门”的商品,遵从全世界范围内的“一价定律”(the law of one price)。

“一价定律”

在没有运输费用和官方贸易壁垒的自由竞争市场上,一件相同商品在不同国家出售,如果以同一种货币计价,其价格应是相等的,也被称为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

这一类成本优势,来自于全世界范围内的供应链配置。也就是说发达国家可以只从事科技含量更高的环节,这些事情全世界只有少数国家能做到,利润率就相对高了。

而生产、组装这些环节,全世界能做的国家就多了,最终决定花落谁家的,是谁有决心把综合成本降到最低,这是残酷的价格战。

第二种,在美国也比中国便宜,虽然不是进口,但在本土可以规模化生产的东西。比如牛肉、玉米等农产品。美国地广人稀,农业集约化程度极高,可以凭借规模和效率的优势降低成本,拉低终端消费的价格。类似的例子,还有美国的航空业。举个反过来的例子,在中国比美国便宜的则是高铁。

第三种,在美国就比中国贵很多,是不能进口、不能规模化、只能小批次提供产品和服务,比如大部分服务业,包括餐饮、交通物流、理发、知识产权等等。

第二种和第三种,都是不能大规模进出口的(如果能够出口了,就自动划归到第一类),可以合成为“不可贸易部门”的商品。

同样 Made in China 的一双鞋子或者一条牛仔裤,它的价格=生产成本+流通成本。

其中生产成本是“可贸易部门”环节,是可以在全世界范围内转移和外包的,全世界之内的产业链竞争决定了其成本的同一性。美国生产成本高了,就到中国生产,中国生产成本高了,就到越南生产,如果越南生产成本高了,就再往别的国家转移,所有的生产自动流向生产成本最低的地方。

而流通成本则是本地化的,是“不可贸易部门”的环节,一双在中国卖的鞋子,只能在中国的高速公路上运输、中国的仓库里存储,才能最后到达中国人的手上,其他国家则无法代劳。

中国很多方面的物价之所以看上去很高,同一双鞋子、同一条裤子可能比美国、日本卖得更贵,并不在于生产成本,而在于昂贵的流通成本。

它的解决方式——其实这一个分类也告诉我们了——那就是从第三项向第二项转移。

比如网约车之于出租车,它们提供的服务从本质上而言,是一样的。但网约车、网约车平台以及监管部门的整个生态,通过创新突破了边界,以管理和制度上的创新将其可标准化,以技术上的创新将其可规模化,来提升其不可贸易环节的效率。

我们可以断言,在中国,几乎所有的流通性行业,都可以借鉴这种手段来实现变革与转型,这就是该领域的 “供给侧改革”。

这些不可贸易环节的创新与升级,只能中国人自己来完成。大家也开动脑筋,说一说在自己身边的例子,有什么事情可以通过类似的方式,展开创新,来提升某一个环节效率。再小的创新也能聚沙成塔,最终提升中国整个流通体系的效率。


相关阅读:是谁在误导中国人艳羡美国?


误导之一:美国的繁荣

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它的繁荣当然是不言而喻的。但经过一些人的加工想象,美国已经成了每个角落都闪着金光的风水宝地。实际上,美国虽然拥有数量庞大的中产阶级,整体生活水平较高,但贫困问题一直是一大困扰。在美国的各大城市,都有规模不小的穷人区。首都华盛顿的闹市区,街道两旁“三步一岗、五步一哨”的,是那些拿着纸杯子要钱的穷人。美国人的概念是,你穷是因为你懒,没有必要同情。政府给他们发食品券,提供低价住房。但是并不等于他们不被忽视。

穷人区的房子年久失修,学校是最差的,秩序混乱,抢劫、枪杀,层出不穷,新闻媒体不报道,警察也懒得管。在那种地方住着,永远是在社会最底层。要是不愿意认命,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当兵,如美国前国务卿鲍威尔,即是最成功范例。二是当体育或演艺明星,比如乔丹。但这种空前绝后的成功故事在世界任何地方都可能上演,绝不仅限于美国。而且穷人区几乎清一色是有色人种,不能不说有种族歧视的成分吧?

误导之二:对美国生活方式的无原则崇拜

这里面还包含着一层误解,就是什么是美国的生活方式。在一些人眼里,似乎无拘无束就是美国生活方式的体现。自己做了什么事,受到社会舆论压力,往往会来一句“这要在美国,算什么呀!”其实,只要在美国住的时间稍长,就可以明显地感到,美国社会的阶层分得很清楚,主流社会概念清晰。主流社会控制着美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影响力强大,他们的孩子也基本上生下来就被决定了今后的生活道路。美国的生活方式,绝对不是片面的吃汉堡,喝可乐,听摇滚,快车,随随便便地结婚离婚。看看小布什的母亲芭芭拉和夫人劳拉,再看看尼可.基德曼,怎么可能下结论后者就代表美国的生活方式呢?

误导之三:美国的自由,特别是新闻自由

这一点在国内,是误解最深,也是争论最大的。“没有消息就是好消息”,“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算新闻”之类。但是这一切,都是在一个大原则下进行的。那就是美国新闻界强烈的一致意识:美国是世界上最好的,凡是美国做的事都是对的,和美国不一样的想法就是错的,不照美国规矩行事的国家都是邪恶的。这一点从美国各大媒体的报道中不难看出来。

平时的报道看起来五花八门,包括尼克松的“水门事件”,克林顿的“拉链门事件”,都敢往外揭。但是如果事关国家利益,主流媒体就会众口一词,一致对外。科索沃战争时期,有过任何一点质疑么?美国主流媒体负责人自己都说,每天早晨一上班,头等大事就是看《纽约时报》的社论。不为别的,就是要为自己的报纸“定方向”。美国媒体平时各说各的话,背后其实有两只看不见的手在操纵,一个是党派利益,一个是经济利益。

误导之四:美国的政治

美国的政坛就像一个大舞台,各色人等“你方唱罢我登场”,热闹非凡。于是我们一些同胞就看戏入了迷,以为美国政治真的那么透明,那么干净。再一提到国内的贪污腐败,就更痛心疾首了:“看看人家!”这让我想起《围城》里的一句话,大意是说,贪官不肯放下身段去偷钱袋,是因为钱袋里的钱太少,根本不值一偷。同样,美国大致是不会出贪污腐败案的,因为美国的政界人士几乎根本不用腐败。首先,你要是没钱,根本就从不了政。

要想当官,不论哪一级吧,总要竞选,竞选就要有经费,就要拉赞助。赞助拉得多,以后高升的希望就大。做到州长的,哪个背后都得有几个响当当的大财团。总统竞选就更不用说了。其次,所有从政的人,从政坛退下之后,都自己“下海”或是做顾问,根据在任时的级别,收入各有不同,但都极为可观。这些人靠的,全是当初政坛上的老关系。美国还有一些团体专靠吃政治饭发财的。

他们举行各种集资晚宴,每个桌上请来各路政坛人士,再留一些空位给各大公司。每个空位都有明码标价,要想参加的公司就要掏钱。集来的钱,用于竞选,搞大型活动等等,提高政界人士声望。所以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完全用不着背后塞钱送礼,而是把腐败公开化,合理合法化了。

被误导的深层原因

其实某些误导,只要用自己的头脑冷静思考,是不难化解的。但是我们有不少人,偏偏愿意相信道听途说而来的东西,而不愿认真地做一点研究。这其中,是有一些深层次原因的。最根本的原因,是近百年来根植于部分中国人内心深处的自卑心理。

自从鸦片战争打破中国人的唯我独尊之后,对“洋”的东西既崇拜又恐惧的心理在长时间主导着部分中国人的意识。

所以,改革开放初期,国门一开,难免让我们认为“月亮都是外国的圆”了。改革开放不过20多年,我们取得的成就应该说有目共睹。但用20多年的时间完全改变国人的心态,是不可能的一件事情。何况,我们仍然是发展中国家,与西方,特别是美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这种差距可能激发的,一种是迎头赶上,奋发图强的斗志,但是更多的,恐怕是慨叹己不如人的自卑了。有人往往会用人家的优点来比自己的缺点,越比越比出了自己的不行。一旦听人说美国的缺点,就斥为谎言,甚至一副“老虎屁股摸不得”的架式,比别人说了中国的坏话还要生气。

第二点原因,在于我们的部分宣传媒介多年来有一些误导。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部分媒体出于一种希望,对西方,特别是对美国,先进的一面说得多,希望我们学习的一面说得多,给人的感觉好象整个美国都笼罩在玫瑰色当中。近几年,中国报刊大发展,又介绍了不少有关美国的另类生活方式,又使人觉得似乎美国人个个“酷毙”,搞得我们国内的主流社会倒像另类。

另一部分的误导,来自于翻译小说。读得多了,我们会以为洋人个个温文尔雅,偶尔气急了说句“该死”,还要自责骂了粗话。想起当初在大学课堂上,老师突然来了兴致大讲英文中的粗话,我们立刻目瞪口呆。原来所有的粗话都可以在汉语中一一对应,有的甚至更加难听。前一阵读黑马的一篇文章,说到他正试图用北方乡村方言翻译英国诺丁汉的人说话,不禁拍手叫好。

第三点原因,还在于海外华人对国内的误导。

海外华人在异国他乡创业艰难,大部分留学生过得也相当艰苦。有人终于熬出头来,回家的时候,以一比六的汇率将美元换成人民币,隐去在餐馆打黑工的日子不提,单捡当今的好日子说。在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地区,这点最为有效。还有人即使说现在的日子,也添油加醋。比如说自己买了一座大HOUSE(房子)。只要跟华人多打打交道,就知道很多人的大HOUSE分期付款还差很多没有还完,上面租出去给人住,自己全家挤在地下室里。

混得不好的,往远了说,一去几十年没有消息;往近了说,如今的留学生,很多连封信都不给家里写,还编出众多理由,包括出国多年,已经忘了怎样写中文之类的离奇说法。说得不客气一点,在美国的华人,要不扎在各地的唐人街和中国城,要不扎在各大学的实验室里打工,挤入主流社会的寥寥无几,他们说的美国,有多少可信度?

【21俱乐部微信号(club21cbh)综合自吴晓波频道(作者:巴久灵)、环球网、中国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