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来源:
浏览量:
关于税负问题,前有谣言称,要将年收入12万元以上者定为高收入群体加大调节力度,引发舆论一片哗然。后有报道言之凿凿表明,房产税最早会于2017年出台,有人恐慌、有人翘首以盼。在这背后,是中国的税收结构如何?税负究竟重不重?
中国都收哪些税?
要想明白中国的税负重不重,就得先了解中国征税的种类有哪些。
与国外类似的是,中国的税收结构也大致分为货物和劳务税、所得税、财产和行为税三大类。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2015中国税务年度报告》显示,目前中国共有18个税种,分别如下:
货物和劳务税: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车辆购置税和关税5个税种。
所得税:包括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2个税种。
财产和行为税:包括土地增值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契税、资源税、车船税、印花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烟叶税和船舶吨税11个税种。
各类别税收的征收对象和税率如下表:
来源:《2015中国税务年度报告》
其中:
1、18个税种中的16个由税务局征收,关税、船舶吨税和进口环节的增值税、消费税由海关代征。
2、目前只有上海和重庆试点对个人征收房产税,其余城市针对个人所有非营业用的房产免征房产税。
3、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为3500元。
而在这18个税种中只有3部实体税收法律,即企业所得税法、个人所得税法和车船税法。其它15个税种“游离”在全国人大的立法之外,包括增值税、营业税和消费税等主要税种,目前均由国务院制定暂行条例开征。
与国外直接税较多不同的是,中国的间接税较多,比如消费税,都包含在所有商品的最终价格中,而不像国外的商品价格,包含自身价格和税,一目了然。因此,这种包含在商品流转环节的税收也被称为“隐形税”。
日本的价格标签
中国税负到底重不重?
2009年,福布斯曾经发布过的《全球税负痛苦指数》,成为这几年指责中国重税负的“铁证”之一。
在上图中,福布斯的统计包括所得税、增值税、社会保障和财产税,中国仅排在法国之后高居第二。
但从中国官方看来,这一“证据”显得并不合理。图中指数的测算来源,基本是各种税收的边际最高税率相加得出,并非占GDP的比值。
据国家税务总局测算,2015年中国税收总收入为136021.83亿元,占GDP比重20.1%。若按照这一统计口径计算,中国的税负水平远不如西方国家的平均税负水平(33%左右)。若果真如此,民众早该普天同庆了,这种仅统计税收占GDP比也并不是真正的税负水平。
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经合组织(OECD)计算一国宏观税负水平的通行算法,一般包含各国的税收收入加上社会保障基金收入,除以GDP得出的比值,为宏观税负水平。按此算法,世界平均税负水平为38.8%。
2015年,中国社保基金收入4.6万亿元,加上税收收入13.6万亿,共18.2万亿元,宏观税负水平为27%,也是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若按照广义宏观税负,统计数据还应加上政府性基金收入和国营资本收入。2015年,中国政府性基金(含中央和地方)收入5万亿元,其中土地出让金高达3万亿元,国营资本收入为1613亿元。
如此算来2015年中国的宏观税负水平为34.5%,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已经超过了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
而老百姓感觉税负如此之重的原因,或许有以下三方面:
❶“隐形税”导致民众对税收变得不信任,也容易引起误解。民众有缴税的义务,但也有对税务知情的权利。中国间接税较多,老百姓对自己缴了哪些税以及金额一直糊涂着。
比如城市维护建设税,我们的每一次消费行为,都需要缴纳1%-7%的城市维护建设税。例如在市区买一套CD为100元,其中增值税为17元,城市建设税为1.19元(17×7%)。
这就容易使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降低,一个鲜活的例子是“三公经费”。2010年以前,“三公经费”一直对外保密,造成极大的寻租空间,资生贪腐。2011年之后,国家决定“三公经费”对外公开,并逐步降低经费标准,赢得民众掌声的同时,也节省了大笔财政预算支出。
❷除了隐形税,一些税收以变相的“费” 或 “金”存在,也造成了民众税负重的印象。中国的税种有18种,但各部门收取的费用、以基金或公益金形式存在的近50种(中央和地方有重复)。
政府性基金中包含的费、金等
尤其是地方的非税收入加上政府性基金收入,如上图显示,总额达到6.6万亿元,超过了地方税收总收入。这也就意味着在正常缴纳税收外,地方企业或个人还要额外上缴一倍的费用。
❸“高”税收却没有相应的高福利。税收的本意是用来购买公共服务,但当中国民众发现自己该缴纳的税缴了,相应的教育、医疗、基础设施等福利远远跟不上自己的需求,自然会对税收有怨言。
明显的对比是北欧国家,如瑞典的宏观税负水平为50%左右,是全球最高的国家之一,但瑞典的福利支出占GDP的近40%(含教育经费),高税收有高福利的保障。
而中国在民生方面的支出,大致包括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环境保护、农林等方面,整体的福利支出仅占GDP的16%(2014年数据),与发达国家相距甚远。
税改的方向在哪?
近十年来,中国的税收政策也一直在改革,但进程有些不如人意,民众最为关注的个税改革和房产税改革,争议声音不少,却听不见落地的声响。
近十年来中国部分税改进程:
● 2006年,取消农业税,标志着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农业税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 2007年,统一内外资企业和个人城镇土地使用税制度;2008年,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制度;2009年,统一内外资企业和个人房产税制度;2010年,统一内外资企业和个人城市维护建设税制度。至此,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施行的内外两套税制,得到了统一。
● 2009年,实施成品油税费改革,完善了消费税制度。
● 2009年,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生产型增值税向消费型增值税的增值税转型改革,允许企业购进机器设备所含增值税税款在销项税额中抵扣。
● 2012年,选择部分地区开始实施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2013年,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在全国范围内推开。试点行业范围包括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
● 2014年,逐步将铁路运输业、邮政业、电信业纳入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行业范围。● 2015年,稳妥实施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积极开展消费税改革和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
● 2015年1月13日,进一步提高成品油消费税税率。
● 2015年2月1日,将电池、 涂料纳入消费税征收范围。
● 2015年5月1日,卷烟批发环节从价税率由5%提高至 11%,并按0.005元/支加征从量税。
● 2016年10月1日,将化妆品进口环节消费税税率由30%下调为15%。
加快税收改革,首先必须加快税收立法进程,法制的健全将极大减少税务人员对企业或个人寻租式的征税。10月1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吨税法(征求意见稿)》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烟叶税法(征求意见稿)》开始向社会公众征求意见,立法或许就在明年。
个税改革方面,“劫富济贫”是个大方向。从2011年开始实行的3500元个税免征额,已过去5年。而这5年间,中国GDP从48万亿跃升到67万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增长了1万元,3500元的起征点还是低了点。
降低企业税负是重中之重。在税收收入中,企业缴税占最大头,个人所得税只占6%(2015年数据,如下图)。在如今实体经济萎靡,经济找不到新的增长点的时候,企业仍需要缴纳超高的税收,压力可想而知。
2015年分税种收入占比
另一个重点就是针对电商征税。电子商务的兴起催生了新一波互联网高速发展,而阿里巴巴的崛起使无数中小企业主或个人走上了“人生巅峰”,但针对他们的征税目前还是一个真空。2016年“双11”的成交额达到1027亿元,以后估计还会再创新高。面对如此之高的营业额,电商征税的呼声早已出现,虽然高层一直没有发声正式对此表态,但这是迟早的事,估计也不会远了。
税收,回到本质是民众用来购买公众服务的。在目前中国实际税负的状况下,增加民生支出,提高民众福利保障,才是税收应去之处。
文:老船长,来源:米筐投资(mikuangtouzi)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