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来源:
浏览量:
中国在绿色金融领域正引领全球发展。近日,包括“一行三会”、财政部等7部委联合发布《构建绿色金融体系指导意见》,绿色信贷再次成为《意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昨日,银监会召开绿色金融专题新闻发布会,银监会政策研究局巡视员叶燕斐介绍说,截至2016年6月末,21家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绿色信贷余额达到7.26万亿,占各项贷款的9%。其中节能环保、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1.69万亿元,节能环保项目和服务贷款余额5.57万亿元。
中国构建绿色金融体系并非新鲜事,尤其是在绿色信贷方面的发展已经有着多年的历史,监管部门也出台了相应的绿色信贷政策,而此次《意见》中关于绿色信贷部分的发展意见,很多是对原有政策的改善。据叶燕斐介绍,2007年银监会就发布了《节能减排授信工作指导意见》,专门对高污染、高排放的行业提出了一系列的信贷投放要求;2012年出台《绿色信贷指引》,强调绿色信贷对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促进作用;2013年发布《绿色信贷统计制度》,通过多项指标的细化界定银行的信贷投放是否属于绿色信贷;2015年还发布《能效信贷指引》,衡量信贷投放对企业能源效率的效果。
“目前银监会已建立了《绿色信贷指引》为核心的绿色信贷制度框架,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绿色信贷的政策界定、管理方式、考核政策都作出了明确规定。”叶燕斐称。
不过,绿色信贷对银行来说并非意味着“公益性”事业,而是要遵循商业可持续原则。“目前7万多亿的绿色信贷余额中,银行没有得到任何的政府财政贴息,大部分绿色信贷项目自身的收益回报率可以支持贷款的可持续性。”叶燕斐称。
目前政府财政对绿色环保项目补贴的对象直接针对企业,而非银行。不过,有业内人士对证券时报记者反映,直接对企业(产品供给端)进行补贴并非有效的财政激励措施,目前出现的不少“骗补”现象就说明了这一问题。
“对生产公用基础性的产品进行价格补贴,反而会让这类产品无法真正反映市场成本和环境补偿成本。在没有价格补贴的时候,对这类产品进行节能改造更能使其产生好的经济效益,这会激励银行加大对这类产品的绿色信贷投放力度。”上述业内人士称。
目前的绿色信贷项目不仅收益回报可观,项目的资产质量也较好。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21家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节能环保项目的不良贷款余额226.25亿元,不良率为0.41%,低于同期各项贷款不良率1.35个百分点。
据了解,为进一步促进银行加大对绿色信贷的支持力度,银监会将推动银行业协会制定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绿色信贷评级,作为银监会对银行绿色信贷实施效果的评价指标之一。
此外,叶燕斐建议,为促进绿色信贷的发展,可考虑成立专业性的、国家主权形式的担保基金,可以先成立针对小范围绿色信贷项目的担保,如能效贷款、水效贷款、节能环保第三方服务的贷款等。
(来源:)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