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当前位置:

首页 财经 正文
对当前互联网理财市场的几点思考

发布时间:2020-07-17 17:04:59

来源:

浏览量:


最近有人将理财区别出“线上理财”与“线下理财”。并认为“线下理财”一般都是骗子。话虽然糙,却有一定的道理。而“线下理财”则一度包装成P2P",号称是互联网金融平台,从而让一大批投资上当受骗。其实历史总是不断的以各种面目重演故事。


在“余额宝“为启蒙的互联网金融线上理财出现之前,市场上可能只有线下理财。(当然银行理财一直是线上的,在这里我不加以讨论。)在诺亚财富将所谓第三方独立理财机构的概念带到中国来,大约在2006年前后,线下民间理财市场主要体现为“掮客”“民间借贷”“民间投资”等形式。虽然诺亚从来没有“独立”过,但对于理财市场的发展,功不可没。


在浙江,大约06年之前的理财主角为“担保公司”。这个在2003年左右诞生的新生创新模式一度被认为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神器。然后,在发展中,逐步被异化为民间高利贷市场的载体。担保公司及后来出现的典当行,一直是“民间高利贷”、“非法票据走私”“高息转贷”等服务的温床。担保公司一直到2011年才有了所谓省经信局发的“许可证”,从而伪牌照化了。而之后的“小贷公司”以及温州金改的产物“民间资本管理公司”也是如此。初心很好,却很快沉沦。


2010年前后,从创投领域借鉴而来的“有限合伙”公司模式被大范围应用于“线下理财”。《合伙企业法》的出台,并提供了法律形式上的支撑。表面上,“有限合伙”这种线下理财模式已经有了所谓的“银行监管”。“有限合伙通过银行委贷模式”终结于上海华夏银行发生的“中鼎事件“。此后,几乎所有银行逐步停止了有限合伙企业通过银行申请委贷的模式。值得庆幸的是,《私募基金管理人办法》出台。私募机构牌照化开始,契约型基金在合伙基金之后登上历史舞台,这也为FOF资产配置类母基金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与创新的工具。到今年,私募机构管理的规则日趋完善。劣质的混进革命队伍的机构逐步无法遁形。


之后,互联网金融为代表的“线上理财”出现了。大量平台出现,然而却在15年始,大量平台倒下,投资人损失残重。于是,号称史上最严格的监管与专项整治出台了。然而,与私募管理对比,互联网金融的监管难度显然更加不容易。一是因为涉及部门多,这是一个跨部门协同监管的状态。不可能简单的“谁家的孩子谁抱走”。现在明确的监管部门是“银监”与“地方金融办”。二是由于互联网的高效,规模扩张太快,影响面太广,这个领域的监管风险很大,很容易引起民生问题。三是由于从业机构的整体金融素质还不如“私募”。导致大量平台跟风搭平台,而对长期持续运营完全没有底线与预判。一批民间高利贷从业者找到了新的载体,欣喜若狂。一批纯骗子找到了迅速聚集人民币的通道,群魔乱舞。四是长期没有监管与标准导致的阶段性混乱还将持续一段时间。一个大有作为与前景的领域,正面临着死亡的危险。


一种商业形态的出现必然是有市场基础的。为什么互联网金融为何为有这样大的影响力呢?其一,长期通货膨胀导致的货币贬值焦虑。老百姓理财渠道没有办法通过金融机构直接得到充分满足。其二新常态下中小企业与创业者对资金需求饥渴。


【思考】


有人建议对“线下理财”实行一刀切。这个不是没有道理。哪怕象银行这样的金融机构,也会时不时出现一些管理问题。私自向储户推荐“线下理财”,这就是所谓的“飞单”。财富管理机构赚取“差价”的利益模式决定了从业人员基本不会考虑“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甚至可能因为机构发展过快,而对线下财富管理分支机构失控。


“资产管理”、“投资管理”“财富管理”“资本管理”这些名词泛滥。正常情况下,这些机构分为三类:一是投行型企业,是资产的制造商与批发商。二是独立理财机构,自已不生产资产,从优质的合作伙伴(投行)处获取资产推荐给投资人。比如销售信托、资管、私募基金等。三是投行与理财综合型的机构。从资产的生产到资产的销售都由自已完成。这三类机构的定位、风险管理能力、投资能力差异很大。但是投资者基本搞不清楚状况。


互联网金融正是基于市场旺盛的投资机会、投资需求的高效对接而产生的一种信息撮合机制。一是突破了传统金融机构的“金融霸权“,使金融服务的普惠程度更高。二是去中间化的高效的交易机制的构建。理财产品的销售不再是人海战术。降低了理财机构的管理运营成本。三是信息更加透明、风险更加完整的被批露(理想状态)。传统的线下理财的不透明性与灰色地带逐步被消融。四是互联网技术可以模拟与实践出一种“线下交易”无法实现的创新的用户体验。平台对客户的管理与服务更加直接与高效。


一开始,有人觉得互联网金融的门槛底,“创新”的空间大,纷纷进入。殊不知其执业门槛奇高。第一个方面是团队建设。一家互联网金融平台公司至少需要有两大类基础人才:一类是有深厚金融底蕴的成熟的金融执业团队。并且这个团队对于多元化的金融市场、产品、投资等要素都能具备很强的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一类是拥有扎实功底的成熟的技术团队。这是整个互联网金融平台与技术迭代必需具备的技术基础。另外这个团队必需要融入懂技术与懂金融的运营团队。第二是“金融科技”的文化融合。金融与科技团队的属性有很大的差别,一泠一热。趋动机制也完全不同。“金融科技”团队的建设与文化的构建是一个全新的课题。第三是要有一笔较多的钱。几百万启动资金对于这个行业的创业几乎只是零头。我们按照一个100人的团队计算,一年的常规经营成本约在3000万左右。那么200人、300人呢?如果还要烧钱冲量冲速度,钱够花吗?如果公司的日常经营性现金流不足以覆盖成本,那么讲故事融资就成了这个行业的一道风景。


“信息中介”被异化之后十分可怕。最近一年多出现了不少以“熟人借贷”为定位的平台,并发展十分迅速。“人人都是金融家”?怎么可能?是人人都去放高利贷赚利差吧。这是一个十分荒诞的逻辑。参与一下,仔细剖析。发现其基本的模型就是“民间借贷+传销+已被消灭的温州民间非法抬会+社交平台”等组合。其危害性或不亚于“E租宝”。


现在的行业氛围与两年前比较可谓“冰火两重天”,行业正在出现“监管死”现象。那么要监管吗?我本人觉得正是时候,甚至稍微迟了一些。同时,通过这一轮深度的监管。管理层明确出台相应的政策,提升行业的准入门槛,资本与创业的激情将逐步理性。优质的公司将活得更加精彩。



【展望】


现状很严峻:在这一轮监管与专项整治的过程中,成批的平台死去。激风吹过,吹走的是枯技断叶,留下来的是绿色与生机。做为从业者,我依然十分看好这个行业。并将持续践行创业的初心。


从趋势上看,这轮监管之后,平台牌照化将是必然。行业之准入标准也将大幅提高。我本人以为,由于互联网金融的高效性与延展性,其准入标准应当超过“小贷公司”的准入标准。名为“信息中介”,实则按照准金融机构的标准实施监管。


产品创新激情已过。股票配资、首付贷、信托私募收益权拆分等均被监管层禁止。特别是证监会严禁私募机构涉及互联网理财的相关规定出台,基本上将产品创新之火暂时灭掉了。我感觉下一轮的产品创新不是来自金融领域,也许来自技术创新趋动与突破。


理想主义的P2P网贷模式很难维持:以借贷为基础的P2P模式很难可持续发展。其效率最大程度等同于一家银行的支行。且风险管理成本随着规模增加而提高。平台趋向于“泛投行化、资管化、理财化”。


金融趋动型企业:以金融趋动的企业会在与产业融合、行业垂直细分等道路上走得更远。它们对风险的管理是基于对某个细分领域的深度实践与深通之上的。现在很多平台客户基数很大,在搞综合理财平台,搞“智能投顾”,这就要深度考验平台的风险管理能力了。在所谓资产荒底下,一不小心就会赚了白菜钱却亏了白粉钱。


技术趋动型企业:这类企业与团队必然会向基础设施与底层技术方面探索与实践。比如“保全网”在区块链技术领域的实践。纯平台系统开发类企业的路走不长远,逐步或沦为当然的“官方网站开发爱好者”。


银行等金融机构与区域性交易市场:成为互联网金融新贵。靠优质资源与平台资源迅速成长。必将成为市场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资背景、上市公司背景平台:或成为市场的主流与重要支撑。在当前形势下,也只有国资或上市公司才能让老百姓更加放心。市场进入新一轮“去草根化”。


至于目前普遍被担忧的“资金存管“问题是迟早会解决的。银行不是傻瓜,放着一帮会赚钱的小弟不收。关键是小弟是否听话,小弟的身体是否健康。还有就是监管部门相应的法规的进一步完善。很显然,平台管理者“不碰钱”是一个必然趋势。也是一个保障投资人的钱不被拐跑的一个重要基础,虽然不解决所有问题。


对于当前的互联网理财市场而言,一定要关闭所有“线下理财”门店的政策也不一定是完全正确的。线下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必然会存在下去。不过,“线下服务,线上交易”必定要提倡。线上交易的好处是交易过程的透明化。比如:数牛金服旗下新型城镇化投融资服务平台“浙金网”运营近两年来,一方面完全实现资金托管模式运营,不碰一分客户的钱。同时,运用“区块链存证保全技术”与“司法云存证”将投资者的交易过程清晰透明的独立保存下来。互联网金融的工具用好了造福民生,普惠百姓。


理财市场所呈现的乱象不是我们希望看见的。我们家人朋友的钱被“跑路”更不是我们期望的。我们发现,上当受骗的投资者许多是老年人。他们想理财却所托非人。年轻的子女们要加强对老人的关心与爱护。同时,也要时时提醒,仿止受骗。多尽“孝道”可能也是保障家庭理财风险的重要文化基础。


纯商业模式创新的时代就此过去,接下来就是拼气质、拼底蕴、拼实力、拼真实的浪潮。谁是谁非且不论,时间可以逐步去验证。关键是“活下来”!。


注:本文属于一家之言,只是作者的工作笔记。与业内朋友分享交流。必定会有错误之处。并不构成定向的评价与特指,欢迎批评与指导。


寿寿:一个老子的信徒,基于干净通达内心世界的追求与思考。创新金融的研究,互联网金融的探索、创业投资的价值寻找。

(来源:鸣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