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当前位置:

首页 财经 正文
明明是炒房族赚了钱,为什么要刚需替他们买单?

发布时间:2020-07-17 17:04:59

来源:

浏览量:

这个五一,房地产行业最大的消息无疑来自于银行。


北京地区部分房产中介合作银行上调了房贷门槛,现在即使是第一次买房,贷款也不会任何优惠,去年这个时候还是0.85倍,今年则是1.0倍;至于二套房,则由1.1倍上调至1.2倍。


说实话,其实挺狠的,从去年到今年,买房成本增加了不少,有人算过,整体成本增加了20%,事实上等价于连续5次调息。


为什么在这个时候要来这一招?不是房地产非常重要吗?为什么连刚需也不给优惠了?这还让刚需如何进入楼市做贡献?


其实原因很简单,说到底就是因为一点,过度借钱过日子太危险。


在全国各地陆续出台的一系列调控政策之下,热点城市楼市降温明显。值得注意的是,有个别城市则出现了调控后房价“补涨”迹象,“五一”小长假期间郑州甚至出现了裹着被子连夜排队买房的现象。


由此,不同区域楼市再次出现了明显的分化。


其实,楼市的“冰与火之歌”从未停止过演奏,只不过是曲儿不变,而歌词内容却在不断更新。在楼市调控政策还未大规模收紧之前,一二线城市楼市火爆异常,三四线城市一直冷冷清清。而随着热点地区楼市调控政策的不断升级,以及国家对三四线城市去库存的利好政策下,则出现了风水轮流转的景象。那本次的“冰与火之歌”又唱出了何种内容呢?


中原地产数据显示,小长假前两天北京商品房住宅签约84套,与2016年相比明显下滑。2016年“五一”小长假期间,北京商品住宅共成交807套。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表示,2017年的“五一”小长假有可能是最近4年的最低点,成交量可能少于2014年。从全国主要城市看,因为调控政策持续不断施压,一二线城市小长假的实际签约是2015年来最冷清的一个假期。


除北京及周边,厦门楼市也出现了观望态势。厦门市国土资源与房产管理局数据显示,4月29日当天,小长假首日,厦门首次出现二手房0成交的记录。


但与北京等一线城市不同的是,郑州楼市再现“熟悉”的光景。有媒体报道称,“五一”开盘的排队认筹队伍十分壮观,其中有裹着被子的,有现场泡方便面充饥的,昼夜守候。


对此,有业内人士指出,在郑州部分区域限购之下,未限购区域迎来了类似于2016年9月的疯狂市场行情。


由上述现象不难得出,本次的“冰”与“火”之间其实是将调控政策作为一个分界线。


从近期来看,未限购区域正在成为投资者的投资目标。江苏省此前由331名相关专家参与调查、得出结论的最新报告显示,在热点城市楼市降温“退烧”的同时,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市场趋于活跃。比如,镇江属于南京都市圈,楼市政策相对宽松。受调查者对镇江商品房价格预期,由一季度“缓和上涨”为主,转变为二季度“明显上涨”为主。


但是,在“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定位下,炒房客们还没明白吗?


从去年开始,我们开始强调要降杠杆,降低负债。为什么要少借钱降低负债呢,因为过去借了太多的钱,市场上的钱也很便宜,大家都借,你不借你就吃亏,借了钱当然不是用来消费,而是用来投资。


从借钱的主体来看,我们习惯性分为三类,分别是政府、企业和居民。


政府借钱基本上就是修路修桥修机场港口码头这些,基建嘛,对GDP的贡献非常大;


企业借钱就是扩大产能,但好像副作用不小,因为产能有点过剩了,生产出来的东西卖不掉;


而居民借钱基本上只干一件事,买房。过去一年乃至今年3月份,房贷余额屡创新高,比例也不断攀升,一个普通家庭的资产,90%是房子。


说白了,繁荣是要借钱、负债维持的,一定比例的负债当然是有积极作用的,但过高的比例就可能过犹不及。副作用越来越大。


现在这种副作用就越来越大。很多企业扩大产能后产品卖不出去,只能借新债还旧债,结果越来越麻烦,玩不下去了来个债转股,大家一起来当股东。可是这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是将风险分散了。


而政府呢,靠印钞和发债来募集资金搞基建,但现在没钱还债了,因为地不好卖了,不敢加了。于是PPP模式被推到前台,但和政府一块做生意向来吃力不讨好,周期长不说,还有可能亏。


至于居民,借钱就是主要用来买房,过去一年,房贷增速远超消费增速,中国人是精明的,钱便宜的时候,应该大量借钱配置资产,增加身家。但一直这样玩下去会有很大麻烦啊,大家的钱都变成了房子,还搭上银行的钱一块变成了房子,谁来买汽车,谁来买猪肉?谁来消费产品?


总归一句话,企业借钱要大量生产商品来让普通人来消费,但老百姓手里钱也多了,钱越多就越害怕,别人拿去买房,你敢拿着大笔的钱去消费吗?当然不敢,结果就是各类资产的价格贼高。


上面的想法是好的,我给你们更多的钱,一边扩大产能一边扩大消费,供需两旺,数据既健康又漂亮。但现实很骨感,大家心不往一处使。


那么好,既然你们都不配合我,对不起了,我只能少借钱给你们了,借更贵的钱给你们。谁管你是不是刚需呢?大局最重要。


所以银行就开始配合行动了,它掌握了资金的闸门,往哪里流,流速多少由它掌握。居民不能再借更多钱了,因为借更多还是变成了房子,现在买房已经成瘾了,哪里有概念就去哪里买房,根本不管实际情况,最终把银行也给坑了。


最近北京的商品房已经没什么成交量了,那些手握大量资金的人还是四处出击,寻找任何一个能够买房的城市,只要有想象空间就好,比如唐山,有个京津唐城际高铁,就被包装成了北京的“卫星城”,以高铁为交通工具,算的上一小时通勤,很多中介开始向客户推销唐山的房子,而当地的确房子被很多外地人买走了。我想说的是这些人的房子未来卖给谁?北漂?可能吗?他们会每天坐着高铁上下班?替他们算过通勤成本吗?就算你们买房的人,你们又能有几个敢这样做?


没办法,买房已经成为了习惯,继续搞下去,居民负债越来越高,要出事。所以近期楼继伟的表态值得回味,他说居民杠杆已经非常高了,不能继续搞下去。那么还能怎么办呢,居民、政府和企业总得有“加”的,大家都“减”,谁来完成3月份报告中的任务?


所以,现在到了新一轮的平衡期。简单说,居民这一块要停一停,企业也得停一停,而政府还得适度“加”点,直接表现是今年的基建规模再次扩大。基建资金不能太贵,房贷资金要贵点,所以现在看到的银行对房贷的收紧,而不是全面提高利率,更精确嘛。


就房地产而言,刚需朋友们,今年你们的运气可能不大好,在整体面前,只能让你们多付出一点了。当然现在买房到是不会有那么多小心思,一根筋,就是为了住,那最好。毕竟只有一套,努力增加点工资就能抹平,但如果有多套,现在可不大妙,谁都知道,杠杆的特点,顺的时候,放大收益,逆境的时候,放大风险。


这个时候,该怎么办?我给你们一个建议,多看新闻联播,更要看懂。这个时候别整什么“逆水行舟”,因为不会“进”,只会“退”。


【21财经搜索综合自融360房贷、中国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