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来源:
浏览量:
【21俱乐部微信号(club21cbh)综合自功夫财经(作者:马光远)、齐俊杰看财经、杨红旭楼市研究、天天说钱、财经内参、大伟看楼市、蓝鲸传媒(作者:张弛)】
房价,在经历10多年的上涨之后,终于把很多中国人逼疯了!
在这个疯狂到令人窒息的市场上,买到的人不踏实,没有买到的人更不踏实,担心崩盘戛然而止。到炙手可热的环北京地带的房地产市场逛上一圈,就可以看出这个市场疯得有多彻底:武清、燕郊这些核心区域根本没有房子。但疯的不仅仅是环北京,还有北京,还有杭州等热点城市,到处传来“没有房子”的令人恐慌的消息。这种消息在市场上不断流出,让更多的人陷入恐慌。
只有一个卖家的寡头垄断供地制度,是导致中国房价畸高的根源。
连番轰炸的限购限贷潮,也丝毫没有缓解这种狂热。从限购的历史看,每次限购到了最后,一旦房地产稍有回落,就会立即放松,从来没有坚持到底。最近两次的限购到放松限购,周期不过短短两年。限购的公信力和声誉,其实已经降到历史低谷了。
终于,连央妈都看不下去了,紧急出手放大招——打蛇打七寸,收紧流动性。
据多家媒体报道,央行紧急发文,要求合理控制房贷首付比例和房贷利率。多地银行相继上调房贷利率优惠幅度,房贷9折优惠将成历史。
业内普遍认为,信贷宽松,是此轮楼市疯狂的根本原因;而收紧信贷,则是楼市最有杀伤力的政策。现在,政策要逆转了,方向便是通过信贷抑制楼市过旺需求。
央行要求房贷进一步收紧
据路透社消息,昨日,央行要求各主要商业银行在房地产信贷方面,合理搭配使用最低首付比例、贷款利率优惠幅度和最长贷款年限等住房信贷政策,及时对辖区内住房信贷政策做出适度调整。
且有消息人士指出,楼市一定程度上也是货币推动的,累积的泡沫风险应该也到了不得不重视阶段,所以经济工作会议也明确了要先从宏观上管住货币,通过信贷抑制过旺需求。
而几乎同时,新京报报道称,工行北京分行、建行北京分行等16家银行北京分行一致决定,即日起降低首套房贷款利率优惠幅度,由不低于贷款基准利率的9折调整为不低于95折。这一举动,让在北京即使买首套房的,贷款300-400万者,每月房贷支出增加300-500元。
房贷收紧利率上升,这是购房者不得不面临的严重问题,现在央行出面给了一个明确的指导,控制信贷的决心已经十分明显了。再加上商业银行由于国债国开债利率提升,更对住房贷款缺乏兴趣。现在给你住房贷款还不如买国开债的收益更高。
其实不管央行指导不指导,银行都没什么动力再给折扣房贷了。这次我们看到了,北京的多家银行几乎爽快而统一地就把折扣调到95折,而且即使这个折扣还是为了支持首套房,为了支持“房子是用来住的”才给出的。而打心眼里是特别不愿意给折扣的,不上浮利率就算不错了。
至于二套房,其实从去年10月开始,贷款的风向就已经变了,其实很多银行都已经将利率上浮到了1.1倍,而且更是一贷难求。审批越来越严格。有的朋友信用卡有过逾期,都当作罪过给踢出来了。很多购房人的房子都网签甚至过户了,最后贷款没批下来。还有的银行有点成心刁难,没说不批也没说批,反正就是来回审批,故意把放款时间压后,然后等政策。
这里面原因很多,首先可能是银行没有额度了,第二可能是遇上了最近钱紧,第三就是收到了上面的授意,第四十有八九打心眼里不想贷,因为利润空间不大,期限太久。而且遇到加息周期,房贷的风险将大幅提升。
相反,国开债和国债的收益率会走高,未来谁有钱谁就是爷,就能躺着赚钱。相反谁没钱谁就是孙子,就得到处求爷爷告奶奶的找资金。所以银行非常清楚现在的宏观环境。
信贷宽松是此轮楼市疯狂的主因?
业内认为,信贷宽松是此轮楼市疯狂的主因。
中国自从有房地产市场之后,商业按揭基准利率的走势图
财经分析人士刘晓博指出,目前的利率是最低的,这是房价飙升的根本原因(绿框)。红框里的,是这轮牛市之前的那个加息周期,2010年启动的加息周期,最终让中国楼市在2013年到2014年进入到滞涨、阴跌的状态。那时候,大家探讨的问题是,哪里的楼市最危险。
2015年开始从深圳启动的这一波大涨,最终在2016年达到顶峰,推动它的基本力量,是央行连续7次的降息,而且是从第三次降息之后才开始起作用的。
楼市会在这个时点降温吗?
楼市调控层层加码,下一步楼市走势会如何?
财经评论人刘晓博认为,随着中国缓慢进入加息周期,楼市将高位横盘,重演2013年到2014年的走势。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指出,2017年市场的确会平稳,政策市场下,楼市波动看政策,特别是信贷政策。
易居地产研究院副院长杨红旭表示,“从政策显效的时长来看,2017年下半年,才会真正出现一二线、环都市圈大面积的降温!”
将过去十年重要的房地产政策(包括刺激与打压两种类型),与70城房价指数走势,放在一起,如下图所示:
结合上述图表,杨红旭认为:
1、政策具有滞后性,在方向性逆转的第一个政策出台后,房价仍沿原来方向运行,不会立即调头,比如08年10月的刺激新政,比如2010年的多次打压新政,比如2013年3月的新国五条,比如2014年9.30新政。
2、政策持续几个月,尤其是出台第二个、第三个新政之后,房价才会调头。比如2011年1月的新国八条出后,房价就开始盘整并下跌;2015年3.30政策出台后,房价企稳并开始上涨。
去杠杆、脱虚向实,乃是治本之策
财经内参评论道,今天的房地产,已经渐渐脱离了实际居住需求,近乎成了一种金融产品。一线城市和部分二三线城市楼市的火爆,其背后的逻辑,很大程度上是货币的逻辑。
货币之力,本质上一股来自人性深处的洪荒之力!在M2增速较大幅度快于GDP增速的情况下,正如夏日雨来、山洪骤至,市场上的钱,总得有地方可去吧?
在这种情况下,投资大城市楼市尤其是中心地段楼市,成为最安全的保值增值的金融工具。
对此,央行旗下媒体金融时报也坦承:当前的中国经济中的高杠杆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与房地产市场有关。当前部分城市楼市的“高烧”状态,正在朝着泡沫化方向演变。而房地产市场体量庞大,一旦泡沫破裂,房价大幅下跌,将带来广泛的经济社会影响。
解铃还须系铃人!既然当前楼市过热,一定程度上是货币推动的,那么,要给楼市降温,一个关键性手段,就是要给M2增速踩下刹车,逐渐终结人民币的低利率时代。
当今之计,去杠杆、脱虚向实,乃是治本之策。否则,房地产这么涨下去,就靠这么个放贷盖房、贷款买房、屯房增值,楼市的繁荣,没有了实体经济的繁华,最终将是一场游戏一场梦!
相关阅读:
别再鼓吹“房价击垮了年轻人”,那些荒诞故事或许只是朋友圈里的幻觉
文 | 蓝鲸传媒 张弛
在朋友圈里你可以假装很努力,有时候也会真的感到很悲伤,我是指朋友圈里这些天疯传的关于房子的10w+文章,这些日子里,按照媒体的说法,北京的房价在“窜天”、在扼杀年轻人的创意、在摧毁经济学原理……
其实,撇开骇人听闻的字眼、充满戏剧性的案例和人们翻滚的情绪,不难看到在这一轮关于房价的舆论发酵里,有许多传播学原理的影子,像幽灵一样徘徊。
媒体营造的荒诞感
其实这轮房价的讨论从三月上旬就开始了,公众号花儿街参考(ID:zaraghost)13日称,东环边上随便拎出来一个小区,去年8月份的均价是5.56万,今年2月的均价是7.74万,7个月,涨幅334%,这篇文章连带着它的标题《北京房价打败了多少经济学常识》。
一篇文章的威力,不仅在于跳跃性的逻辑、选择性的事实,还在于选择案例的极端甚至荒诞。
中国证券报就报道了这样一个极端的案例:
“15平方米的老房子,没有上下水,没有燃气,总价170万。”说实话,这间房子只能做仓库,如果租出去,那么住户每次上厕所都得跑到小区外面找公厕。但这是东城德外的房子,对口的是安外三条小学,30%毕业生直升171中学。”即便这种房子,谢女士也是当天付了定金。不过,由于业主要求15天内付款,并且不保证能落户,而就在谢女士犹豫的期间,这个房子已经卖了出去……
荒诞感在媒体的精挑细选里,也在读者的讨论里蔓延:
3月20日晚,知乎上《为什么学历不值钱学区房值钱?》这个帖子浏览量达到229多万,共收到1250个回答,回答者包括注册会计师、港大毕业生、研究员、工程师等。其中,作者六翼天使的回答获得了6600多个“怒赞”。
但更加吸引人的是文本的荒诞手法,很多写手深谙其道,比如这篇:
《北大女博士亲述:我是如何在北京买房的》
作者前面铺垫了数千字关于自己考进北大后的奋斗史,故事的结局你或许已经猜到:找两边家长,每家出了500万,把房子买下了,这篇文章3月20日发布,21日晚间阅读毫无悬念地突破了10w。
制造冲突和话题张力
腾讯网总编辑李方3月14日写了篇随笔《最近有点为北京感到难过》,随后出现了这些标题:
《你又什么资格为北京难过?》
《我看,不必为北京感到难过》
《北京不会为你感到难过》
《别讲什么逃离,北京从来都不属于你》
……
随着文章的热传,人们讨论的话题从房价转移到了北京,从清华毕业买不起学区房升级到了房价扼杀创造力,最终变成了关于阶级固化论的沉重讨论。分裂不仅存在于作者之间,也存在于那些10w+文章的评论区。
性、暴力、钱、谣言,是点击量的保证,而在房价这个话题力,你常常可以同时找到所有要素,公众号真叫卢俊的地产观写到:
关于房价的每一个维度都会折射一种观点,每一种维度都是保护一些人,伤害一些人,对于房价是否合理,很多时候话很直接,但是却也很伤人,在理性和感性之间,很难找到一个充分的平衡……各种文字,或许投射的都是内心的某些情绪,这种情绪他的名字叫:我们的努力,可能还配不上我们的焦虑。
房价的话题成为近来很多微小说的主题,比如反裤衩阵地的《北京女子图鉴》系列,财经+时尚跨界专栏作家周凯莉在同名公众号(ID:beautifullady)里撰文《帝都过气女子图鉴》,则把一位刚过30岁过气网红和房价的话题巧妙结合,结局颇让人有点小无奈:
最近几天,房价又开始飞涨,她租住的新城国际两室一厅快要到期了,不出意外,租金会出现质的飞跃,突破2万大关,作为极具不安全感的北漂过气网红,她打算从这一个聚集了高端名媛的小区搬走,转战望京,宝星国际可能是不错的选择,至少楼里的朝阳大妈们早已习惯了即便出门扔个垃圾,还得化妆一小时的网红造型。对呢,楼下还有一家漫咖啡,里面聚集着各种来帝都捞生活的人,买一杯最便宜的26块钱美式咖啡,就能扯上一天,千亿潜力的计划书,票房6亿的影视剧本,或者号称能和高层扯上关系的掮客。那么,她这样的人,也不算异类吧,简直正常得不得了。
没有办法,哪也去不了,老家的空气更差,逃到大理?笑话,卖掉那一柜子手袋、高跟鞋也买不起大理现在的房子了……混着吧,美貌即正义,她甩掉腮红刷,对着镜子里穿着DVF最新款裹身裙的A cup的31岁的中年妇女喊:加油!
信息过滤和选择性的事实忽略
其实在荒诞感和冲突背后,是一种信息过滤机制和选择性的事实出没,比如咪蒙月薪五万类似的报道,实习生,助理,毕业两年多,月薪5万......读了这样的文章,人们很难不被5万元的月薪所吸引,却少有人会想到去采访这些助理, 5万月薪的背后有哪些故事,在这里,我们看到了熟悉的新闻报道的事实缺失,所幸咪蒙自己跳出来补充了丢失的那部分信息,揭示了回报背后的付出:
很多人说,她们不过是运气好,刚好抱了咪蒙的大腿而已。
其实,每一个“运气好”的后面,都藏着无数的努力。
她们不是比别人幸运,她们只是在每一个困难的时刻,别人熬不住的时刻,都比别人多坚持了一会儿。就像有人说的,成功者不是从不失败,而是从不放弃。
选择性地忽略事实,是标题党的精髓所在,很多聪明的读者也往往会沉醉其中,因为它往往能够准确击中读者的情绪:
在《北京房价打败了多少经济学常识》里,不难发现对于信息的抛弃,经济学原理抛出的几个规律——租售比、房价收入比、房子价值与GDP占比,但却忽略很多坚硬却温暖的事实:北京的GDP容量足够大,机会足够多,创投项目成功率全国最高,集中了中国最庞大最优质的财富资源,最牛逼的团队和人……
选择性忽略的事实可能还包括并不限于:纽约、东京、伦敦的房价也很高。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说:
新一代进入中心大城市打拼的人都挺不容易的,全世界都是。在美国,从小地方往纽约移民,同样挺难的。在第三世界国家,大城市周围有大批贫民窟,里面住的可不都是这个捡废品、收破烂的,他们很多都是白领。中国过去拿户籍堵人口流动,现在不那样了,但中心大城市的高房价成了新的障碍。我想说如果你选择,坚决选择移民,从一个小地方去大的中心城市打拼,就需要,有勇气,不惧竞争,这个舆论可以批评、抱怨,但是你个人少抱怨,多努力,因为抱怨帮不了你的忙,能够为你创造更多机会的,还是你要努力。
各色文字,投射的都是内心的情绪
很多时候,比黄金更珍贵的是信心,比经济杠杆更加可怕的是文字杠杆。
中青报评论员曹林说,人们也许夸大了房价对这代年轻人的影响,高估了“咪蒙的助理月薪5万”“95后小编年终奖百万”之类的浮夸神话对年轻人的冲击,他们远比我们想象的要阳光、自信、从容得多,他们一步一个脚印并不着急,不要把我们的焦虑投射到他们身上。
20世纪初李普曼提出了拟态环境:"由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它并不是客观环境的镜子式再现,而是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对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加工和报道,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所提示的环境,
在媒体形式和报道手段极大丰富的这些年,这种拟态似乎反倒在加速回归,还是不要在鼓吹高房价击垮年轻人的故事了,这或许只是潮水的一种方向而已,对读者而言,生活永远是残酷真实的,不要假装在朋友圈很努力,也不要真的因为朋友圈的一两篇文章而绝望。
【21俱乐部微信号(club21cbh)综合自功夫财经(作者:马光远)、齐俊杰看财经、杨红旭楼市研究、天天说钱、财经内参、大伟看楼市、蓝鲸传媒(作者:张弛)】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