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

当前位置:

首页 法制 正文
记者暗访医生吃回扣竟高达药价40%!三分钟收四个“信封”

发布时间:2020-07-17 17:04:59

来源:

浏览量:

在大城市的医院里,长期存在一些不看病的“特殊患者”,他们不仅和医生熟悉,而且神通广大,能和医生进行某种交易。他们究竟是什么人,与医生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利益呢?央视记者历时8个月,调查了上海、湖南两地的6家大型医院,终于揭开了秘密。这些被称为医药代表的“特殊患者”通过天天跑医院向医生推销药品。医生开出处方后,只要患者购买了药品,医药代表就能获取近10%左右的提成。而他们返给医生的药品回扣,比例高的也在40%左右。


央视报道后,湖南省卫生计生委主要负责人指示成立专门调查组,对涉事医院展开调查,严肃处理。目前,涉事医院已对一名医生停职,并从今晚起自查。同时,近日省卫计委将组织全省公立医院进行自查自纠自律。


据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官方微博消息,央视报道有关医院工作人员收受回扣,上海市卫生计生委对此高度重视,随后即要求相关办医主体和医院进行查核,并对违规人员依法依规予以严肃处理。同时,举一反三,加强面上排查和整治,狠刹收受回扣的不正之风,坚决维护患者的权益。



一天上百医药代表跑医院



上海某知名医院每年的门诊量超过400万人次。央视记者发现,这家医院几乎每天都有上百个“特殊患者”前来就诊。这些所谓的“患者”手中都没有病历,更为奇怪的是,这些所谓的“患者”在1个小时内,要进两三个诊室。


记者调查发现,原来这群所谓的“患者”其实就是医药代表。据医院保洁人员透露,这些医药代表除了向医生推销药品,还和医生有“私事”要做。为了一探究竟,记者借机进入了医院神经内科的一个诊室。


记者发现,这些医药代表无一例外都在和医生聊着用药量的话题。除了普通门诊,各专家门诊也有不少医药代表出入,谈论的同样是医生用药量的话题。


在进一步的调查中记者了解到,医药代表代理的每种药品,一般有十几名甚至上百名医生使用,而一天平均只能找到3到4名医生,因此医药代表几乎天天都到医院蹲守,对各个科室进行“统方”。


一名泌尿科专家门诊的医生称一个月内通过开处方药,就能帮医药代表赚到5000元左右。医生开出处方后,只要患者购买了药品,医药代表就能获取近10%左右的提成。这也就是医药代表几乎天天往医院跑,希望医生多开药的重要原因。



医生三分钟收四个“信封”



医药代表能拿到药品价格10%的提成,那么开药的医生又有什么样的利益呢?记者历经8个多月,对上海市四家医院的近百名医药代表进行了跟踪调查,发现这些医药代表进入诊室后,几乎都做了同一件事,送信封给医生。医药代表送给医生的信封里装的就是药品回扣,业内也叫份子钱。其中,一名医生,在3分钟内,就收到了四名医药代表送来的信封。


据一名医药代表介绍,他代理的一种治疗过敏性鼻炎的药品标价是129元,给医生的回扣是45元。也就是说,药品回扣占到了药品价格的35%左右。


这么高比例的药品回扣返给医生,并不仅仅在上海发生。记者随后又来到湖南长沙进行调查,在长沙的一家知名医院,一名医药代表向记者透露,他们返给医生的药品回扣,比例高的也在40%左右。


据业内人士透露,药品的中标价越高,回扣的空间就越大,就越能激励医生多开处方,药品的销量也就越高。


记者在全国最大的药品集散地安徽省太和县调查中发现,这里销售的药品价格远远低于一些大城市医院的中标价。某医药公司负责人向记者提供了一些药品价格目录。记者注意到,这些用于心脑血管、抗感染等疾病治疗的常用药品,上海市药品中标价一般是市场批发价的5倍左右,最高的超过10倍。



专家分析多环节都可形成药价虚高



医药代表和医生之间的药品回扣现象令人触目惊心。药价虚高,不但加重了患者的药费负担,也让政府的医保资金不堪重负。其实近年来国家已采取多种措施降低药价,专家认为,药品回扣这一顽疾,问题表现在流通领域的“药”,其根源却在“医”。


国家卫计委发布的《2015年我国卫生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医疗总费用中,门诊药费占48.3%,住院药费占36.9%,而英美等发达国家药费占比仅为10%左右,我国药品降价还有较大空间。


国务院医改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刘国恩表示,药品从厂出来进入流通,再进入到医疗服务的机构去,所有的环节里边都可能形成药价虚高,所以我们单方地去强调某一个方面的责任,实际上是不太妥当的,也是不公平的。不能够单兵突进地去解决某一个方面的问题。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深化医改2016年重点工作任务》,国家将继续破除公立医院以药补医机制,提高医疗服务价格,引导公立医院从依靠销售药品转为依靠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增加收入。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改革招标采购机制,允许公立医院单独或组团采购,建立医院与生产企业直接交易的互联网平台,通过充分的市场化竞争,催生优质低价的药品市场。综合央视报道


药价近半成回扣,谁是“帮凶”?


部分医生收受药价回扣,已不是什么新闻;收受回扣比例不低,也难言新奇。可新奇的是,报道中那些医生能拿到高额的药价回扣,竟是因为这些药品在地方的药品采购目录里,中标价已是市场的几倍十几倍甚至更高。若没有虚假的高中标价,这么疯狂的药价高回扣恐怕难有腾挪空间。


这让人惊愕:原本作为降低药价利器的地方药品招标采购,却变成有些医院、医生药品收取高回扣的工具,这是怎样的扭曲与畸形?


要遏止药价高回扣问题,固然对医药代表、收受回扣的医生等按行贿受贿罪等依法处理。但就央视曝光的情况看,根本上还是要拿虚高药价招标开刀。这或可从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建立招标药品价格的严格比对机制。时下很多地方的药品集中招标,屡屡成为虚高药价的“集散地”,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缺乏必要的市场价格比对机制:掩耳盗铃般地发布一个招标公告,吸引或邀请一些人参与招标,美其名曰竞价中标,却单看所谓的初始报价和最终的中标价,就认为这就是最低最优价,很难有效地与市场同类同种药价结合。因此遏止虚高药品招标,要建立明确的药品市场比对方式方法。


其次,健全药品招标尤其是中标药品信息透明机制。严格实施“互联网+药品招标价”模式,地方必须把药品招标中标药品的价格在互联网公布,不但让组织招标者切实履职履责,发挥药品价格的事前事中监督作用,也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和网络的事后监督作用,让药品招标黑幕无处藏身。


还有,建立虚高招标药价社会举报和奖励机制。对于网络公布的虚高中标药价或实际中发现的虚高中标药价,要明确丰厚的举报奖励制度,如按中标价与市场差价的一定比例,对举报且经调查属实的举报者给予及时有效的奖励。对因此带给患者的损失,由招标组织的责任者或单位等担负补偿,增加失职失责者的违规成本。


完善药品招标倒追严惩机制,也不可或缺。对于地方集中招标采购的虚高价格药品,相关的组织招标者必须及时有效和合理说明高价中标的原因;若不能够及时有效说明或不说明,就该倒查,有问题的,按失职渎职等追责。


医生药品收受高回扣,损害了患者利益,更让“药品零加成”对患者家庭负担减轻的医改政策效果大打折扣。本来破除“以药养医”是好事,可若虚高招标下的高回扣成为通行“潜规则”,那明面上的“零加成”还会通过暗地里的“高回扣”方式得以“找补”。


药价近半成回扣,不但是医德问题、腐败问题、涉嫌违法问题,更是对医疗领域改革顺利开展的掣肘,性质不可谓不严重。对有关方面而言,也该叫人痛下决心,拿虚高招标“开刀”,对药品招标采购机制多些约束,让其切实发挥降药价的作用,而不是削减医改效果。

来源: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