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来源:齐鲁经济网
浏览量:
前言
2020年9月,黄河三角洲腹地。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迎来一次大的变革:医院与滨州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合署,揭开医院新的发展篇章。
滨州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揭牌仪式
扛起新责任 搭建医教协同发展新架构 “医学人才培养是大学附属医院的天职。两院合署后,医院立德树人的职能责任进一步得到强化,要求我们既要做优秀医师也要做优秀教师。不仅担当卫护百姓健康使命,而且要承担人才培养重任。”医院党委书记赵景刚说。这就要求滨医附院作为公立医院,作为临床医学院,深化医教协同,强化育人意识,加强医学人才培养,以更好地扎根区域、服务区域、建设区域,全面履行公立医院使命担当。 在医院党委领导下,以学院型医院建设为目标,医院建立健全人才管理机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教学主体地位,一系列有力举措,逐步搭建起两院合一后医教协同发展新架构。 首先,在顶层设计上,强化组织领导,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院党委高度重视人才与师资工作,始终将其摆在发展的核心战略位置,纳入中长期发展规划、党代会愿景目标和年度工作要点。完善院领导联系人才制度,定期召开高层次人才调度会议,加强政策宣传,强化工作调研,及时回应呼声,切实做好服务工作,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工作格局。 医院加大人才引进,优化师资队伍配置。多元化、精准化引才,提高优秀人才待遇,自2020年8月以来,学院共全职引进博士研究生14人、硕士研究生114人。积极发挥柔性合作人才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引领作用,促进学院人才与柔性人才优化融合,提高师资建设质量。 同时,进一步完善《学院绩效工资分配方案(试行)》《自然科学研究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内部聘任工作方案》等管理制度,分类建立体现不同学科、不同类别、不同岗位的评价机制,让各类人才价值得到充分尊重和体现,激发师资队伍活力。 为充分利用和挖掘附院资源,医院完成36个教研室设置,聘任55名政治素质高、道德品质好、教学能力突出、组织协调能力强的教学业务机构负责人。机构平台的健全,师资队伍的强化,为下一步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师资建设质量,不断注入新鲜血液和新的活力……
教学工作研讨会
“第一临床医学院成立以后,医院教学管理职能在原有承担后期临床实践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增加牵头临床医学、儿科学和眼视光学专业建设、学科建设和学生管理等职能。”院长李建民介绍说。搭起医教协同发展新架构的滨医附院,开始以教育教学主导者的身份,在教学管理、课程设置等方面全面发力,不断深化医教协同,努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为适应全程育人的职能变化,2020年8月,紧密对接新版中国医学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以高素质应用型医学人才为培养目标,以提升胜任力为导向,医院牵头完成2020版临床医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更紧密地对接行业需求和临床实际工作要求。
“医院从原来仅承担本科教育期间大四和大五后期阶段临床教学,变为本科教学全过程的主导者。从本科招生开始,我们全程参与,在师资配置、课程体系及课程设置、一流专业申报等方面有了主导权、话语权。”医院医学教育中心主任张晓敏介绍,两院合一后,医院的各项建设,如人才和教师队伍建设、学科建设等,科研项目申报、学生专业设置等,都将第一临床医学院融于其中,统一筹谋规划。以医院为主导,其业务发展和学院工作一盘棋考量,让附院资源更好地用于学生全程培养,特别是让医院更多的临床医生融入学院中,教育教学的职责更加明晰。
2020年12月,医院成为滨州市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将进一步发挥区域医疗中心的医学教育职能,辐射带动提升区域临床实践教学培训和医学教育水平。
两院合署后,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围绕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如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等问题,医院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讨解决教育教学管理各项问题。教学管理上,第一临床医学院教学工作办公室与医院医学教育中心合署办公,教学管理部门与学生管理部门沟通交流更加密切,了解学生学习需求、面临的问题和学生学习现状更加及时、准确,全院各相关部门协调解决学习、生活等各种问题更加迅速。医院还进一步加强学院与各教学基地的联系,统筹指导教学与学生管理各项工作,全面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第一临床医学院成立后,医院医学教育中心密切联系学生管理部门,除了让学生在第一课堂学习专业技能外,还充分利用医院资源,开辟第二课堂,组织学生参加‘乡村振兴健康行’、义诊等公益实践活动。”医学教育中心处长张晓敏介绍道。
组织学生参加"乡村振兴健康行"活动
同时,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医院力推基础和临床结合,力促临床、教学、科研一体化发展。
“走出实验室,到临床去!”2021年1月,33位专职科研人员分配至具体临床科室,双向选择,要求每周至少参加一次查房,参加科内会议,组织科研讲座;同时,从实验上给予学生具体指导。
同时,积极贯彻落实学校部署,改革实验室原有架构。近期原有的肿瘤研究实验室、代谢与神经疾病研究所和临床医学实验室合并为一个新的科研平台——医学研究中心,由自主培养的泰山学者杜静担当中心主任,进一步整合科研资源。为进一步改善科研条件,医院加大科研投入,在组织样本库建设方面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开辟专门场地,集中力量突破,搭建一流的转化医学研究平台。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今日滨医附院医疗根基更扎实、优势更明显、精气神更昂扬——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实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提升学科、专业建设水平,不断加大教学投入,改善办学条件;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强化全院全员育人意识;以“院院合一”发展为新契机,努力践行服务地方使命职责,在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医养健康产业发展、生物医药研发等领域积极作为……
激发新活力 担当立德树人新使命
文博学堂启用
一年来,在医院党委领导下,新职工、老职工扭住“牛鼻子”,投身“主战场”,传承老青医重视教学的优良传统,发挥自身资源优势,聚智合力,奋战在临床、教学一线。
围绕以“学生为中心”,全院上下迅速动起来——
医学教育中心积极组织临床教师培训和学术教育论坛,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专业课程的设置等精心筹谋;
研究生工作办公室全程参与到研究生学习和日常生活中——招生复试,学位培养、导师培养、研究生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党团建工作直至2021届毕业生毕业典礼等工作;
针对原先临床医生由于业务繁忙,教学积极性不高的状况,人力资源部重新修订了新的绩效管理办法,对人才和师资队伍的职称评定、科研立项等给予政策支持倾斜,鼓励他们参与教学科研;
后勤管理部门拿出最高的效率,以最短的时间,最好的态度,不管是水电暖设施改造,公寓综合服务项目,还是环境提升改造,学生管理问题随提随办;
保卫处开展学生消防安全培训和演练,“平安校园”建设,为学生创造舒适、安全的校园环境……
开展消防安全培训和演练
“合并后,为了学生的课业、日常生活,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更多,更顺畅了。大家一门心思为了学生能在附院得到更好的培养、更好的成长而不断努力工作。”医院分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鞠晶说。
“从配角成了主角”,这样的角色转换定位,恰是各行政职能部门切身的感受。
人人关心教学、人人服务教学、人人为教学作贡献——合署后的滨医附院,全员育人意识、育人氛围更加浓厚,“学院型医院”发展方向进一步强化,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能力职能进一步加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得到进一步落实。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作为教学的主体,教师不仅承担着治病救人的神圣职责,还担负着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优秀人才的光荣使命。为保证各教学基地教学同质化,提升各教学基地临床教师教学能力,医院(学院)于2020年11月和2021年7月举办医学教育论坛、诊断学骨干教师培训班各1期,着重于师德师风实践、医学教育新理念新方法新技巧的教学专题培训,进一步加强师资准入管理。
2021年8年,新职工入院伊始,医院即开展教学能力专题系列培训,强化新职工教师意识和教学角色,通过规范化教学技能培训,在教研室教师专业试讲前统一考核评价教学能力,不及格者不授予授课资格。
做救死扶伤的好医者,更要做立德树人的好老师。在这里,传承老青医热爱教学的优良传统,滨医附院的优秀医者不论是在三尺讲台,还是在临床一线,秉持“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从医信条,以踏实敬业、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投身教育教学工作,在学生内心播下“仁心妙术”的种子,也为医院人才培育注入不竭动力——
学业导师和班级导师“双导师制”,让老师和学生加强沟通,让学生尽快融入专业学习,提早进行职业规划。
专家教授们利用丰富的临床和教学工作经验,结合生动的临床案例,将思政教育融入课程教学中,为学生传授临床知识和技能,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我们增加了很多选修见习项目,原来有些自习内容,现在在病房里进行,让学生看到并参与医患沟通过程,通过言传身教,让学生增加对患者的同理心、体会人文关怀的含义。”心血管内科教学秘书张贝贝具有多年教学经验,她说,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在课堂上,更在日常的临床带教熏陶中。
“一切为了学生”。在这里,医学专家们身体力行——为了能在烟台参加学生的毕业典礼,身兼临床教学科研重任的消化内科教授刘成霞等内外妇儿专家,全部调班,到烟台参加学生学位授予仪式。
老人带新人,老师带学生,传薪火旺。而在像荣获省级及以上教学荣誉称号的教师代表张庆广、张清潭、贾秀红以及督导专家张玉传等优秀老专家、老教师带动下,医师们参与教学育人的积极性高涨。
在新框架和新机制下,优秀的医师也是优秀的教师,在临床一线、在教学课堂、在科研战场,为培养优秀人才,精勤不辍。由“让我教”转变为全员“我要教”“抢着教”:
如在微信群征集监考教师的通知刚发出几分钟,几十个监考教师名额被一抢而空;一年一度的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竞赛报名异常火爆,临床医生争先报名,希望通过参赛不仅展示自己,还以赛促教,快速提升教学技能;PBL案例竞赛、本科生导师遴选、大学生创新计划、教学研究立项等项目,临床教师参与度越来越高……
一年多来,医院医教研协同发展,成绩喜人:2020年以来,医院(学院)被认定为山东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获批山东省临床重点专科22个、省临床精品特色专科3个,获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培养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1人、齐鲁卫生与健康人才工程7人、山东名中医药专家1人。荣获山东卫生人力资源协会2020年度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典型案例一等奖。
呼吸病学教师团队获评第二批“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教育教学也取得可喜成绩。一年多来,临床教师教学成绩突出,呼吸病学教师团队获评第二批“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获省青教赛二等奖1人,获医学院教学技能竞赛一等奖4人,二等奖1人,三等奖4人。获批省一流课程3门,省继续教育优质课程1门、省优秀共享课程三等奖1项、优秀共享案例三等奖1项……
实施新模式 培育全面发展医学新人
这是医院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结合党史学习教育,以生动的抗疫事迹,培养医学学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敬业奉献的人文素养。
一年来,医院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围绕这个目标来学。
为了培育全面发展的医学人才,成立第一临床医学院后,滨医附院精心谋划,一系列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举措,让教学水平再上新台阶——
为让学生“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医院在全校率先开展临床医学专业“2.5+2.5”培养模式。在桥梁课程阶段安排增加门诊问诊、病房问诊查体、换药清创术等11个临床见习必修项目和肾穿刺活检、血气分析及重症监测治疗等18个临床见习选修项目,编印《诊断学》《外科学总论》桥梁课程临床见习日志,保证形成性评价效果,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临床技能和职业素养。
集体备课会
教研室多次组织集体备课,统一培训标准,规范操作流程,并对青年教师进行严格、规范的岗前考核,保证临床基本技能训练的标准化、规范化和同质化。以“教授回归本科课堂”为切入点,安排临床和教学经验丰富的专家教授走进课堂,提升本科课堂教学质量,保证教授和副教授授课率达到100%。
临床教学方法改革积极推进,在临床课程中采用基于慕课堂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临床教师课前将真实的临床案例上传线上平台,导入课程学习内容,课后师生进行深入的讨论和答疑,通过在线测验、在线讨论等方式,实现形成性评价,保证课前、课中、课后教学无缝连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切实提升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质量监控得到加强,实施“互联网+教学评价”,利用医院自主研发的教育教学管理平台实施“线上+线下”结合的院领导、督导专家、同行专家集体听课、学生评课“四位一体”评价制度,实现学生实时评教与反馈,促进了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工作的持续改进。
临床专业2017级学生聂小钊说,“2.5+2.5”模式让他们提早接触临床,提早进入实验室。在这里,他们比别的地方的医学学子提早参与临床。在实习期间,她跟着心内科医师李景森看门诊、查房。“老师们临床水平高,教我们使用除颤仪,之后让我们动手操作,课后还将PPT发给我们。”医院优质的医疗资源,让学生身在其中如鱼得水。
到群众中去,到服务中去,到实践中去。在教学相长中,在医教协同中,莘莘学子的医学人文素养逐步形成,他们开始学着以尚显稚嫩的肩膀为疾病困厄者,送健康福音。
郑晓彤是2018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她参加了医院组织的公益项目“希望小屋”“乡村振兴健康行”。“在希望小屋一对一帮扶孩子,去乡村义诊帮助老乡,让我懂得了医生的职责和奉献的含义。”
在这样的良好氛围中,教育教学取得可喜成果:2021年,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国家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水平测试通过率74.49%,在全国参加考试的99所院校中排名前1/3,居第二方阵,其中医学基本知识考试通过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3.59个百分点;2021年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深造率和一次性就业率较2020年分别提升3.64和7.73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临床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深造率达53.1%,培训的学生获省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专业技能竞赛一等奖。
站在新起点,未来正可期。滨医附院与滨州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合署一周年,走出医教协同的“滨医附院步伐”。立足当前,放眼长远,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将进一步深化改革、强化特色,聚焦立德树人,主动融入服务,构建医教研协同发展“新体系”,打造优秀医学人才培养“新摇篮”,建成疑难重症救治“新高地”,更好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健康中国战略贡献更多力量。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