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 > 正文

滨医附院结直肠癌MDT团队:变不可能为可能,让晚期结直肠癌患者重获新生

发布时间:2021-12-26 20:19:06 来源:齐鲁经济网

 

原来一些结直肠癌症患者,因为发现较晚等原因,已经不适合手术,只能通过放化疗延长存活期。但通过多学科会诊(MDT)后,专家组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先通过术前新辅助放化疗,使以前没有手术机会的患者获得根治性切除的机会。MDT通过多个相关科室相互协作,共同制定治疗计划,达到最佳治疗效果。为患者提供早期诊断和合理有效的综合治疗,最终提高肿瘤患者的生存率。”滨医附院结直肠疝外科主任蒋宏说,“MDT相当于为患者治疗开启了另一扇门。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jpg

MDT团队,让无数癌症患者受益

今年8月,一名70岁的女性患者来到滨医附院结直肠疝外科就诊,该患者便血近半年时间,初步临床诊断考虑为直肠癌,后经辅助检查,确诊为直肠癌晚期,肿瘤局部突破肠壁侵犯周围组织,无一期根治性切除机会。


滨医附院结直肠癌MDT团队经过与影像、肿瘤、消化、妇科、病理等多个科室专家MDT讨论,确定先行术前新辅助放化疗,待肿瘤缩小、降期后再视具体情况实施直肠癌根治手术。


在规范的新辅助放化疗后,今年11月再次行MDT讨论:直肠磁共振提示肿瘤明显缩小、降期,与子宫及卵巢分界清晰,达到根治性切除条件。蒋宏主任率领的结直肠疝外科团队及郭庆枝教授率领的妇科团队共同合作,采用腹腔镜微创的手术方式,仅用3小时,该患者的直肠肿瘤及受侵犯的子宫及卵巢就被根治性切除,术后患者8天便康复出院。


这仅仅是滨医附院结直肠癌MDT团队治疗的收益者之一。


患者女性,67岁,因大便带血1个月入院,临床诊断为直肠癌不除外肝转移。完善相关辅助检查后组织进行MDT,诊断为直肠癌并肝转移。在以往,如果癌症出现远处脏器转移,仅靠1个科室的力量很难进行专业的评估并进行根治性手术,大部分患者只能通过放化疗延长生存期。多学科会诊(MDT)后,决定先给该患者进行4周期的新辅助化疗,化疗结束后再次进行MDT讨论,影像评估考虑肝转移灶已消失,直肠肿瘤及系膜淋巴结退缩明显,可行根治性手术,术后抗肿瘤治疗6周期,大大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


看似普通,MDT有神奇之处

什么是MDT?怎么会这么神奇?相比较传统治疗,MDT究竟有什么不同?


MDT是多学科协作(multiple disciplinary team)的英语缩写,具体来说就是由多个相关科室相互协作,通过会诊及学术讨论的形式,共同制定治疗计划,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MDT模式可最大限度地发挥各学专长、加强学科间协作,特别是对于肿瘤病人的规范化、个体化治疗具有重要作用。这种诊疗模式打破原有诊疗模式,通过长期的协作与定期的交流学习、病例讨论,能够为患者提供早期诊断和合理有效的综合治疗,使得患者最早的时间内获得更准确的治疗,最终提高肿瘤患者的生存率。   


“结直肠癌不同于其他消化道肿瘤,除了手术治疗外,靶向药物、免疫治疗、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效果也非常显著。通过转化治疗、新辅助治疗、术后化疗、靶向治疗、放疗等多学科共同努力,即使肝转移、肺转移的患者也有治愈的机会,可以明显提高晚期结直肠肿瘤患者的生存率,通过MDT模式的诊疗可以使结直肠癌患者最大获益。”蒋宏教授说。


滨医附院结直肠癌MDT团队于2019年8月由结直肠疝外科牵头成立。当年11月,国家卫健委发布全国第一批肿瘤(消化系统)多学科诊疗试点医院名单,滨医附院成为省内四家入选医院之一。


刚开始,MDT团队多以线上会诊为主,但通过一段时间运行,发现效果并不理想。结直肠疝外科不断总结MDT经验及组织形式,并多次现场参加学习齐鲁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等全国一流医疗中心组织的现场MDT讨论会,提出对原有MDT模式进行改进,旨在提高MDT讨论效率及规范讨论流程,使滨医附院结直肠癌MDT更加规范化,更好服务于黄河三角洲地区结直肠癌患者。后逐渐确定了每周二下午固定时间、固定地点,邀请肿瘤、消化、肝胆、妇科、影像、病理等相关科室专家共同参与、现场探讨的模式,规范了MDT讨论流程。                


每次MDT讨论会,与会专家都会就结直肠疝外科提供的典型病例和本科室疑难病症患者进行多学科讨论,并制定诊疗方案。


“多学科协作是现代医学发展的趋势和未来发展的动向,是新兴的疾病诊疗模式。MDT模式为患者提供规范化基础上的个体化治疗,提高治疗疗效,改善预后;增强各个专科间的横向交流,促进多学科合作共同提高临床诊治水平。结直肠肿瘤MDT本着以维护病人利益为中心的原则,通过各个学科横向联合、强强联手,制定出规范化、个体化、连续性的综合治疗方案,提升结直肠肿瘤的诊疗能力和学术水平,进一步提高滨医附院医疗整体实力,让更多的结直肠肿瘤患者受益。” 蒋宏说。

延伸阅读:

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综合治疗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016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秦新裕教授和许剑民教授领衔的课题组,历经十二年,建立多学科诊疗团队,从肝转移预防、手术和综合治疗等方面开展了系统研究,将技术创新成果成功应用于临床,显著提高了结直肠癌肝转移疗效,荣获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逐年上升,而在上海等沿海城市已名列消化道肿瘤第一位,年发病率达56/10万。WHO2005年数据显示,我国结直肠癌患者5年生存率仅32%,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其主要原因在于肝转移发生率高,且预后差。结直肠癌患者在整个病程中,半数会发生肝转移,其中25%在结直肠癌术后发生肝转移,另有25%确诊结直肠癌时伴肝转移,且未经治疗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中位生存期仅为6.9月。当时国内缺乏规范的预防和治疗策略。为了改变这一局面,课题组率先建立多学科团队(MDT),制定个体化、规范化策略。具体内容包括,预防结直肠癌原发灶切除术后肝转移,拓展可切除结直肠癌肝转移手术治疗和创新不可切除肠癌肝转移综合治疗,从而提高结直肠癌患者生存率。


课题组在国内率先建立结直肠癌MDT团队,开展个体化治疗。课题组在2001-2003年开展了单中心随机对照研究,结果显示术前灌注化疗可将患者3年总体生存率从75.7%提升至87.7%,而3年肝转移发生率从28.4%降至20.6%。


本文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图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