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来源:齐鲁经济网
浏览量:
冬季气温一日冷过一日
再叠加细菌、病毒、支原体等
微生物的侵扰
孩子难免“中招”生病
最常见的症状就是发烧
看着孩子发烧难受
家长也心疼焦虑,该怎么办?
有的家长认为
赶紧盖上被子捂一捂
出出汗就好了
这样做对吗?
发烧的三个阶段 发烧的机制:人体有体温调节中枢,就像一个房间的空调一样,维持人体的体温在正常的范围内波动。生病发烧的时候人体体温调节中枢出现异常,就像房间空调的温度从 37℃ 调到了 38~40℃。 很多人觉得发烧就是一个升温——降温的过程,但其实很多人不知道,发烧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体温上升期 发烧的时候,人体的体温调定点上升,会产生大量的热量来维持 38~40℃ 的体温,体温是持续升温的(有时还特别快),有时会伴有手脚冰凉、打寒颤的情况。 第二阶段:高热持续期 体温达到人体了体温调定点的温度,寒颤停止、四肢转暖,体温不再往上升。 第三阶段:体温下降期 如果疾病好转或者吃了退烧药,人体的体温调定点往下调了,多余的热量会通过出汗的方式排出来。 孩子发烧怎么穿盖有讲究 了解了这三个阶段后,再来说给孩子怎么穿、盖。 体温上升期:孩子打寒颤、发抖,大一点的孩子说「很冷」,可以增加衣被直至孩子舒适; 高热持续期:孩子没有明显发冷、寒颤,只是手脚冰而身体灼热,只需要肢端保暖就行,比如泡热水脚、穿上袜子等; 体温下降期:孩子体温稳定、手脚发热,就可以少盖点,或者维持正常衣着,或者比平时少一点增加散热,出汗时注意及时擦汗, 如果内衣汗湿明显也要及时更换; 体温正常:维持正常穿盖。 总之,在发烧期间孩子的穿衣和盖被,总的原则是「孩子怎么舒服怎么来」。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不会表达或家长觉得难以分辨的小孩子来说,发热时更需要减少衣被散热。 不管是多大的孩子,绝对不能捂汗退烧! 捂汗退烧有害无益 严重危及生命 儿童的体温调节能力并不完善,捂热的状态下可能不仅无法出汗排热,反而会因为不能散热导致热量在体内储积,体温升到比调定点更高,出现 41℃ 以上的超高热。 有一部分孩子会因为温度过高导致脱水或「高热惊厥」,1 岁以内的孩子更有「捂热综合征」的危险———缺氧、高热、大汗、脱水、抽搐、昏迷甚至呼吸循环衰竭,非常危险。
觉得「捂汗退烧有效果」,是一种本末倒置的错误,就像前面说的三个发烧的阶段,并不是出汗导致的退烧,而是体温下降了,通过出汗排出多余的热量。
你捂或不捂,孩子到出汗的时候自然会出汗,不到出汗的时候,你捂着,孩子可能会病得更严重。
发烧不是病,是疾病的症状,不论是物理退烧还是药物退烧,目的并不是治病,而是让孩子更舒服。
千万不要为了让孩子赶紧好起来,用错误的方法退烧。
孩子发烧如何处理? 一般情况下,当小儿体温在38℃以下时,家长应密切观察体温变化,不必处理。如轻易退热,可降低机体抵抗力,并可掩盖病情扰乱疾病的发展规律,对诊断治疗不利。 但发热持续过久或过高,可使体内调节功能失常,人体防御感染的能力下降,不利于健康恢复,因此对高热应适时采取降温措施。 物理降温 退烧药 睡眠不安、烦躁、胃口差、活动减少是孩子典型的不适表现,出现了这些症状就要考虑吃退烧药了。 目前各医院和药房出售的退热药有数种,很多家长在选择时往往无所适从。为帮助各位家长做好退热药的“选择题”,现将临床常用的几种退热药作一下介绍:
孩子发热时,千万不能“捂”。事实上,越“捂”体温越高。所以,孩子发烧,第一时间要解开患儿的衣服来散热。同时,可采用物理降温的方法。温水洗澡:水温调节在27~37℃。注意不要给宝宝洗热水澡。
对于≥2月龄,肛温≥39.0℃(口温38.5℃,腋温38.2℃),或因发热出现了不舒适和情绪低落的发热孩子,可以使用退热药。
退烧处理不是治病,而是为了减轻孩子的烦躁和不适感,同时也缓解家长对孩子发烧的紧张或恐惧情绪。孩子发烧有一个过程,流感季节时会持续3~5天,如果是明显的着凉1~2天就会好。在这个过程中,会有反复;一天中也会有反复,即有时烧有时不烧。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