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传承和发扬医者精神,表彰先进、树立典型,8月18日,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隆重举行第五个“中国医师节”庆祝暨表彰大会。会上,对一批用青春的活力追寻着医学的理想,用火热的激情书写进取的乐章,尊师爱患、朝气蓬勃、勤恳好学、敬业乐群、踏实肯干、锐意进取的青年医师进行了表彰。今天展播青年新锐奖获得者刘长民的事迹。
青年新锐奖获得者 刘长民
刘长民,医学博士,博士后,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他既是滨医附院肿瘤科一名工作在临床、教学一线的年轻医生、年轻教师,同时也是一位临床科研工作者。多年来,他始终勤于学习,精于实践,勇于探索,不断追求学术境界和实践创新,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践行初心,在医教研工作中不断进步。
经历了从医学生到临床医生的历程、由青涩到成熟的转变,刘长民表示,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一定平等待人,认真做事,无愧白衣战士的光荣称号;一定坚守初心,救死扶伤,不负每一个患者的“性命相托”;一定精勤不倦,勇攀高峰,为医疗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肿瘤科是医院的大科,专业性强,病人数量多,不仅需要专业的肿瘤临床知识,还需要放射物理、放射生物等相关知识,在医疗活动中承担着十分繁重的任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肿瘤治疗走向“精准”时代,如何精准的放疗、精准的摆位、精准的组合治疗模式,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大事”。作为一名年轻的临床医生,从事临床工作十多年,他始终踏实工作在临床一线,以认真的态度管理每一个患者。从住院医师成长为一名副主任医师,无论多么忙碌,他始终坚持早晚两次查房看病人,尽早诊断、尽快治疗,尽量不多让患者多花一分冤枉钱。同时,他也不忘把博士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于临床,在医院和科室率先开展了容积旋转调强治疗(VMAT)、图像引导下放射治疗(IGRT)诊疗工作,提高了科室诊疗水平。
疫情期间,他响应院党委号召,作为临时负责人组建应急医疗病房,和来自不同科室的医疗、护理人员,群策群力,以一身“大白”面对来自高危地区的患者,不抛弃、不放弃。在院党委和医务处的组织协调下,急患者所急,抢救肾衰竭患者、收治急性血液病病人、解决肿瘤患者周期治疗的迫切需求,并科学管理,注重全过程和全方位院感防控,收治高危患者的同时做到了零感染。在疫情肆虐的时刻,当好生命的守护者。
现代医学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异常重要。他自09年参加工作以来,始终坚持把握专业发展方向,紧扣肿瘤治疗发展脉搏,并不断完善自我,获得山东大学博士学位、攻读中国医学科学院博士后。一次次的突破,带来的是个人专业知识的提高,同时也为科室、医院的发展贡献了力量。斩获北中国区放疗靶区勾画大赛一等奖、全国放疗靶区勾画大赛三等奖,获评优秀教师、十佳青年医师、优秀带教老师等,体现的是“不断学习、教学相长”过程中的自我完善。
同时,他作为临床科研工作者,始终坚持“科研是我们医学的明天”的认知,并围绕临床开展科研工作。协助科室做好临床科研管理工作,参与全球、全国多中心III期临床研究、立项注册II期单中心临床课题,让科室科研实力大大提升。作为第一/通讯作者,近5年发表SCI文章十余篇。承担、参与国家级省级科研课题10余项。研究成果多次获邀在美国放射肿瘤学年会、北美放射学年会、中国医师协会放射治疗年会进行大会发言和壁报展出。
“为仁者医,洒心中爱。”刘长民立足岗位,做好医生、做好老师、做好科研,在平凡的岗位上踏实前行,不负一名青年医师的初心和使命,无愧每一位患者的生命相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