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当前位置:

首页 健康 正文
苑嗣文主任忆山东名老中医吕同杰

发布时间:2022-12-18 17:58:31

来源:齐鲁经济网

浏览量:

   近日翻看由庄严、赵升田等主编的《岐黄厚德——山东省中医院名中医学术经验集》(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10月出版),读到了介绍吕同杰教授的经验的文章,越读越有滋味儿,越读越感觉与吕老先生心有灵犀、心心相通。

11111111111111.jpg

    吕同杰教授(1929-2001)曾经担任过山东省中医院院长,我和他曾经有过交集。那应该是1990年夏季,我是在省中医见习,跟着吕同杰教授在门诊上抄房。跟吕老抄方学习的学生特别多,有徒弟,有研究生,实习生等。作为见习生,中医界的 “新兵蛋子”,我相信,他对我肯定是没有什么印象的。那时,吕先生可能已经从行政职务退休了,但是医院的职工见了他,都叫“吕院长”。找他看病的人很多。他头发花白,身形瘦小,精神矍铄,有点仙风道骨的样子,对待病人态度非常和蔼、客气。那时候我刚开始学中医,对吕先生的学术特点、治病特色、遣方用药的经验,根本没有什么了解,当属于看热闹的。今天读到介绍吕同杰先生的文章,深感吕老应是一代大医,道术很深,水平到达了很高的境界,只不过没有宣传出去,在全国的影响力很小。这可能是山东人的特点吧,崇尚实干,不善于营销宣传自己。

2222222222222222.jpg

    再看先生的学医资历,也是非常完备的。先生出生于1929年,很小就对中医有了感情。原因是其外祖父给他母亲留下了一部验方医书,在那缺医少药的年代,吕先生的母亲就根据书中的验方,给当地的百姓治病,屡屡取效,这给少年吕同杰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由此看来,吕先生的母亲也是非常先进的,文化水平较高,不仅能读懂医书,还能学以致用,应该是个聪明人。耳闻目染,受母亲熏陶,吕同杰自幼酷爱医学。14岁那年,吕先生到了吉林市盖谦先生创办的平瑞医塾(民办私立中医学校),开始系统学习中医四大经典及《医宗金鉴》,《药性四百味》《温病条辨》《中西医汇通》等。掐指一算,先生14岁那年应该是1943年,应该是日伪统治时期。在那个时期,东北的中医药事业依然得到了发展。曾经看过一篇介绍东北的中医代表人物——马二琴先生的文章。由于马二琴先生医术非常高超,治愈了一例日本军医院不能治愈的阑尾炎患者。因此,中医得到了日本军医的认可,所以允许中医开办学校、开办医院、开办诊所,也就是允许中医行医、讲学,为中医事业在东北的发展立下了很大的功劳。当时吕同杰先生就读的盖谦先生创办的平瑞医塾,也应该是在那个时代的产物。1948年,先生返回了故里德州陵县,在陵县马集兰轩诊所行医。1951年,入职了国家公立的医疗机构。1956年,被选送到聊城地区中医理论进修班学习,尽得谢玉蝶、刘慕韩老先生用于善用经方的真传。1958年被选送到山东省中医进修学校学习,就是我们山东中医界通常所说的“灵岩寺班”。毕业之后被分配到山东省立中医院工作。后来成为当时的院长、名老中医韦继贤的学术继承人和助手。

    吕先生善治热病,治热病很有特色。一是善于大剂量用药。先生用药量非常大,他认为治大病就要用大剂量。若病重药轻,犹如杯水车薪,贻误战机。治疗沉疴重症,用量常二三倍于常人。曾经治疗一发热病人,经过多医治疗均无效,遂以原方三剂之量,服用一天,热退。比如金银花能用到30~60克,连翘能用到30克,柴胡能用到30~60克,生石膏能用到60~120克。这很能体现先生的用药特点和学术经验。二是善于壮水制火,在治疗热病当中,使用大量的滋阴清热的药物,比如生地、玄参、麦冬。强调滋阴则能制火,邪去则热自退。外感热病多起病急骤,传变迅速,病势危笃,强调用药要精、剂量宜重、用药间隔时间宜短,以急挫危势、力挽危局。比如生地黄能用到60~90克,玄参能用到30~90克,麦冬一般用到45克。在这点上,我与先生还是心有灵犀一点通的。这也是我对先生学术的管窥之见,也是印象最深之处。

                                          3333333333333333.jpg

吕同杰先生还是一位书法家,功夫很深,这在当代中医界也是很难得的!

444444444444444.jpg

这是吕同杰院长为孔繁森同志诊病时的处方。原件藏于孔繁森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