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当前位置:

首页 健康 正文
苑嗣文主任从热痹治验谈“白虎历节”的含义

发布时间:2023-01-28 19:57:39

来源:齐鲁经济网

浏览量:

    小韩,余之同事,三十八岁,壮年男儿,身高175cm,体重90kg,嗜食肉类,无肉不饭。素体阳气亢盛,寒冬腊月,我辈棉衣,彼着单衣。仲春季节,余衣长袖夹袄,彼着短袖夏衫。冬季暖气开,全家人盖被而眠,彼须裸露而睡,且从不感冒。总而言之,喜凉恶热之人也。两周前,忽现左侧手腕部红肿热痛,手背面亦红肿,但不发热,因肿势剧烈,压迫神经,出现手部麻木。口干引饮,每天两壶水,小便依然短黄,舌质红,苔黄厚,大便每日一次。去医院看医,诊断不明,断为风湿者,有之,断为痛风者,有之。但尿酸不高。服用止痛药物治疗一周,疼痛缓解不明显,依然红肿,疼痛难耐,夜不能眠。这时病情又出现新变化,右足踝部红肿疼痛,痛不能步。请教我如何治疗。我一看,就判断为典型的热痹,脉也不用把。他说,应该就是热痹。两年前发作过一次,也未用药,腹泻了几次,就好了。可能是热毒通过腹泻排除了吧!这次一点也没有腹泻的感觉,疼痛将近2周,从腕关节游走到踝关节,而且,能明显地感觉到疼痛的点也在游走,从关节的一点游走到另一点。

随为之书方一首:

生石膏150知母50生地黄50玄参50

麦冬50忍冬藤50生甘草10

水煎服,日一剂。3剂。嘱咐患者说,药后如能腹泻,效果更好。

结果,抓药就遇到困难了!几个药店及医院都不给抓药。都问他,给谁吃?不敢抓。后来好说歹说,建联药店才抓给他两付。药店的工作人员很负责,嘱咐他如果腹泻严重,就分两天喝。一般来讲,一副药用30克生地大多数人会出现腹泻。可是这患者的体质不一般,喝了两剂,硬是没有动静关节依然疼痛。又来找我,我说那就再加寒凉药物吧!

上方加忍冬藤50黄连15黄芩40大黄10丹皮30连翘20槟榔20克,水煎服,日一剂。4剂。

一般来讲,用这么寒凉之药物,我都会加上20生姜,20大枣这个患者,我连姜枣都未加。像这种药,应该一剂就可以腹泻三五次吧!结果出乎意料患者告诉我,一开始,一剂药煮成两碗,分两次喝,每次一碗,喝了以后,肚里咕咕噜噜,肠鸣音亢进,但就是不腹泻。后来,改变喝法,两碗并作一次喝。药效显出来了,药后能腹泻两三次,感到舒服!关键是关节的红肿热痛迅速消失,舌苔迅速变薄,病情快速好转。先后共用7服药,已痊愈。很遗憾没能留下舌苔的照片。

体会

这个病例的治愈,引起了我无限的思考。这样大剂量用药,而且是一次服用,才取得效果。如果按照常规思路、常规用量,是不可能取效的。中药药物的剂量如何掌握?西药的剂量可以按年龄计算,按体表面积计算,按体重计算,中医可以拿过来用吗?我认为不可以,中药的剂量主要和病势有关系。什么是病势?病势是病机、病理因素的严重程度。像这个病人,素体阳亢,面红耳赤,恶热喜冷,即使辨证准确无误,如果生石膏等药物用到二三十克,也是不会有好的疗效杯水车薪,何以起效?很多人谈论中医疗效不好,找了很多原因,中医水平问题,药材质量问题等等,但我认为,在辨证准确的情况下,中药剂量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服药方法也是影响疗效的因素之一。中药剂量常常制约中医药疗效发挥的关键因素

还有一个病例让我记忆犹新。去年2018中秋时节,我去菏泽了解图书市场,拜会了新华书店孔总。孔走路一瘸一拐,右足部趾关节红肿疼痛,足面也红肿热痛,已经将近十天。同时伴有发热咳嗽咽痛等感冒症状,输液治疗一周,基本没有什么效果。老孔知道我懂医,送上门来的大夫,不能放过,便求方治疗。他说,医院诊断为外感、痛风。我仔细看了病人,认为是外感兼热痹,不像是痛风,因为患者的尿酸值并不高。我说,给你开个方,吃一周就差不多好了。其实就是麻杏石甘汤加增液汤,再加黄芩知母忍冬藤丹参独活等,重用生石膏90克、知母40克,也是白虎汤证的治疗思路。开了6剂药,当天就回济南,也没再联系患者。一个月后,又见到孔总,他说:您那药太管用了,两剂止痛消肿,三剂退热止咳,太感谢了!剩下的两副药让司机喝了,因为司机的足部也红肿热痛,喝了两副药,红肿热痛也全部消失!

从病机来说,“诸痛疮痒,皆属于火”,关节出现这么严重的红肿热痛,不是大火是什么呢?

回头复习一下这两个案例,我发现这个方子的基本组成就是白虎汤加减,忽然又想到了一个病名“白虎历节”。白虎历节传统的解释方法是关节疼痛剧烈,像白虎咬噬一样。我认为这种解释是望文生义、牵强附会,白虎历节病的原意应该是用白虎汤治疗的热痹。后来查阅资料,发现北京中医医院的王玉明老师曾经发表过一篇文章,对此做过详细介绍。王老师认为白虎历节是指用白虎汤治疗的历节病。王老师从文献分析的角度指出了白虎历节的真正含义。我从临床实践的思考中也悟到了白虎历节的真谛。

谁最早提出来的“白虎历节”呢?我没有查到其始作俑者,读王老师的文章也没看出谁最先使用“白虎历节”这个病名。唐代王焘《外台秘要》记载“发于夜间,最痛在天晓前,为虎寅时,有如虎嗤,故曰白虎病”,这大概是误解产生之源头吧!但王焘却没有提到“白虎历节”一词。恐怕后人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发挥,才出现了“白虎历节”。这个发挥者,就是白虎历节的始作俑者。不管此人水平如何,我感觉此人至少没用白虎汤治疗过热痹,也就是历节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