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来源:齐鲁经济网
浏览量:
最近,《北京市2025年度定向选调和“优培计划”招聘应届优秀大学毕业生公告》公布,有一个地方非常引人瞩目:要求留学生本科必须在国内43所双一流高校毕业。
以前都是国外本科歧视国内本科,现在不仅反过来了,还说明了一个重要趋势:留学已经越来越没有性价比。
先看原因。
供给上,疫情后,海外留学生回流趋势增强。有统计显示,2021年回国就业学生首次超过百万,逐年增多。
需求上,就业蓄水池大换水。老三样互联网、房地产、教培下行,行业降薪成为普遍现象。新三样新能源、光伏、半导体高精尖人才需求居多,入局门槛提高。
整体上,就业市场需求错配,基本上只有三类人抢手:顶级高校的顶尖理科生、具有全局思维能力的战略型文科人才以及蓝领缺口下的高级技工。
反观留学生,不排除确实有部分人名校毕业,有真才实学,但绝大多数是什么水平,有什么核心技能,大家基本心知肚明,结果就是相当一部分国外水本、水硕毕业的留学生,够不着高精尖,写不了大战略,还不想干厂工。
自己没地方干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另一方面:体制外内,都在在意“根红苗正”。
体制外:金融领域,三大顶级咨询公司以第一学历为主要筛选条件。国内券商、国外投行更是明确标注“本科阶段必须为985/211学校”;医药领域,从考研起就开始限制,明文规定推免生不能是双非院校学生,即使是考研上来的也会优先录用第一学历是985、211的;传统国企,要求本科为重点学校的比比皆是。
体制内:最明显的就是选调生。作为国家栋梁的选材库,必须保证血统纯正,985、211学校本科出身是基本条件,因为越高级的选调生,能考的学校越少。最早期的定向选调生,所有省市均只在39所985院校当中进行,部分重点部门及重要职位甚至只面向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进行选调。
当双一流学校在就业大转型下被提升到一个学历高点后,一个有趣的过程就出现了:20年前,中国大学扩招,本科学历贬值导致留学热兴起;20年后,中国大学还在扩招,但留学大军也极度内卷,变得越来越没性价比。
毕竟,出国花50万,归国上班挣6000的人太多了,留学与就业强相关,说到底还是一笔经济账。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