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来源:
浏览量:
(CFP/图)
法律互联网这块蛋糕十分诱人,但玩家们要想吃到蛋糕,并非易事。
12月4日是中国的“宪法日”。这一天,在北京798艺术区,数百名法律圈人士聚在一起,参加一个“畅想法律人另一种可能”的论坛。
论坛上,法律互联网公司“无讼”宣布获得1.2亿元B轮融资。领投的是华创资本,跟投的是IDG资本。其中,IDG去年给了无讼数千万元的A轮融资。
无讼创始人蒋勇曾长期供职于最高法院,是北京天同律师事务所首席合伙人。
蒋勇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随着中国司法改革的推进,司法信息越来越公开。比如,中国的裁判文书网,已经公开了超过2000万个判决文书。这些改革和开放措施,让法律行业迎来一个行业红利期。其中最大的一个红利就是法律服务的互联网化机会。
目前法律跟互联网的结合确实处在一个浪潮中。
很多法律互联网公司已经开始基于官方的判决文书数据库开发出各种互联网产品和应用。
从行业来说,传统大律所也都在积极拥抱互联网+,比如君合律师事务所,开发了一些互联网法律产品。一些律师事务所则投资了一些法律互联网公司。
另外,中国政府也越来越重视大数据等互联网工具对于司法工作的价值。比如,公安部官网信息显示,今年10月21日,中央政法委举行第四次百万政法干警学习讲座,邀请了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和阿里巴巴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王坚做了主题分享。其中马云重点介绍了科技创新在未来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王坚则介绍了大数据的应用。
从中国律协公布的数据来看,法律服务行业目前是千亿元级别的市场,但蒋勇认为市场规模被低估了。
他介绍说,2015年美国的法律服务市场规模是4370亿美元,相当于中国法律服务市场规模的28倍。但美国目前的GDP规模,只是中国的1.55倍。可见中国法律服务市场潜力巨大。
造成目前中国法律服务市场规模被压制的原因很多。
一是很多人还没有消费法律服务的习惯;二是很多人不信任律师,很多当事人觉得律师还不如自己懂法;三是高端法律服务价格高,普及度很低;四是法律服务非常低频,而且复购率很低;五是律师的服务能力目前没有被很好拆分和重组,没有满足好用户的专业化和个性化需求。
但这并不影响投资人的热情。进入到2016年,资本纷纷进入法律互联网行业。36氪曾提到,今年有20多家法律互联网公司拿到了融资。
IDG资本创始合伙人熊晓鸽认为,下一个独角兽,很有可能出现在法律界。而且,中国的律师,一个执照可以在全国通用,加上中国法制环境在巨变,人民法律意识在提高,这些都让中国法律服务市场要比美国大得多。
作为无讼的投资人,华创资本的管理合伙人吴海燕认为,过去大家投资的主要是新闻、游戏、电影、社区和购物等互联网行业,现在大家纷纷投资的是以互联网工具来提升传统行业效率的领域,比如出行、运输和法律服务。
朱思行此前是IDG负责无讼项目的投资人。他对南方周末记者回忆说,他们很早就关注到了法律互联网创业,但多数创业团队都选择或后续转向泛法务服务,严格意义上更类似企业后勤服务,门槛和壁垒较低。
朱思行认为,真正意义的互联网法律服务是一个慢市场,B端、C端市场长期都很有价值,但不一定会出现短期的爆发。当初决定投资无讼团队也是基于对团队复合能力和市场趋势的看好。
一位要求匿名的关注法律行业的投资人对南方周末记者分析说,法律互联网创业,不是靠烧钱模式能跑出来的,靠低价难以立足市场和建立起壁垒,因为专业的法律服务本身就是比较贵的。
该人士建议,法律创业者不要盲目迷信大而全平台,不妨选择一个小切口进入市场,尽可能迅速地介入交易环节,给律师提供足够多的优质订单,这才是法律互联网创业者的王道。
作者:南方周末记者 谢鹏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