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来源:
浏览量:
“我们认为一个好的产品是应该是用完即走的……大家同意吗?”张小龙问。
“同意。”有人回应。
“说同意的都是没有认真思考的。”张小龙说。
这是今年年初发生在微信公开课上的一幕。随后,张小龙解释道:“事实上所有的产品都是工具,好的工具就是应该最高效率地完成用户的目的,然后尽快地离开。”
所以,他的歌词大意是,时间是有质量的,粘性是结果,不是批判标准,问题的本质是效率。
也是在那场公开课上,张小龙透露,微信在琢磨一个新的东西——应用号。
毫不令人意外,大半年过后,当“应用号”推出内测版时,刷爆了互联网从业者的朋友圈。
马化腾和张小龙对话曝光:改名“小程序”
不过既然是和订阅号、服务号、企业号并行的体系,并且早前外界就称它为“应用号”,在名称上更为统一,那么微信为何不使用“应用号”而改成“小程序”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在今天凌晨腾讯董事长马化腾回复张小龙的一条朋友圈消息中得到曝光。
张小龙在今天凌晨一则朋友圈消息中解释了微信“小程序”的含义,这条消息后来在朋友圈中得到广泛转发。消息中,张小龙称,小程序是一种不需要下载安装即可 使用的应用,它实现了应用“触手可及”的梦想,用户扫一扫或者搜一下即可打开应用,也体现了“用完即走”的理念,用户不用关心是否安装了太多应用的问题, 应用将无处不在,随时可用,但又无需安装卸载。
后来腾讯董事长马化腾回复了张小龙的这则消息,称“苹果不让叫应用号,也许反而是好事”,然后,(疑似)Donews总编辑洪波回复马化腾,开玩笑 称,“原来Apple还要垄断应用(app)这个词啊?”,由此推测,应用号改成小程序的原因,可能是“App”这个词无法通过苹果App Store的审核。
那么马化腾为何说“也许反而是好事”?据悉,“小程序”在HTML和JAVA时代就曾经被使用过。现在改为“小程序”也 可以理解为,将不沿用公众号的产品和展示形态,成为微信系统的一种第三方插件。可以在微信的聊天窗口、朋友圈等位置直接运行展示,这样或许更加能够体现该 产品的定位和特性。
微信的小程序,并不算是新模式
微信在官方公众号“微信公开课”上表示,这个原本基于订阅号和服务号基础上推出的应用号,暂定名为“小程序”。
“小程序是一种不需要下载安装即可使用的应用,它实现了应用‘触手可及’的梦想,用户扫一扫或者搜一下即可打开应用。也体现了‘用完即走’的理念,用户不用关心是否安装太多应用的问题。应用将无处不在,随时可用,但又无需安装卸载。”这是微信官方给小程序的定义。
通俗一点说,未来用户在微信上点开一个公众号类似的窗口,就能够完成现在要在一个APP里做的事情。
首先这不是一个新事物,产品框架基于存在已久的Hybrid App(混合式开发应用)。
以往开发者在开发应用时,通常都需要开发两个版本,一个iOS版本,一个安卓版本,而这也意味着要养两个团队,基于这种情况,有人提出了PhoneGap——一种利用Html写应用的方案,它不同于普通网页,这种解决方案能够调动本地原生功能,比如能够打开摄像头等。
“实际上做的是在你的机子上打开一个本地网页,但网页的地址栏被隐藏了。”上述开发者解释,对于用户来说,他们还是在App Store或者是安卓应用商店下载这些应用,感觉不到任何差异。很多初创团队在开始时就使用这种语言开发前面几个版本的应用。
但之所以说只会在初期使用这种方案,是因为这种方案有一些弊端。这种语言到了安卓4.0以上的系统自带的浏览器上,效率非常低下,从用户角度来说就是响应的时间和应用流畅度非常差,加上每个手机厂商也会内置浏览器,造成一款应用还要去适配不用手机厂商的浏览器。
以往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开发者会在应用中自带一个浏览器,而这个浏览器压缩包一般是10M左右的大小。
腾讯“小程序”的原理也类似。另外,微信也会提供更为丰富的API接口让开发者调用,包括导航、重力感应等等,从用户角度来说就是使用起来和原生APP差距越来越小,而张小龙所定义的不需要下载安装既可以使用的应用,实际上微信在自家平台上下载APP相关的代码。
实际上谷歌在2016的I/O大会上,就提出了“Android instant apps”的概念,指用户在突然使用一款服务时,只需要在网页上点击一个链接,就能够使用相关应用提供的服务。
从用户的角度来说也是非常可行。大部分用户手机上的应用已经高度折叠——对于非经常使用的APP,很多时候用户把它们装在一个文件夹中,要用的时候用手机的搜索功能将它们找出来。对一些手机内存紧张的用户来说,甚至会在要用的时候下载,应用后就将其删除。
毫无疑问,开发者在未来将一部分生命线交到了微信手中。
实际上,在微信推出功能完善的应用号之前,很多开发者,尤其是一些内容甚至是服务性质的应用开发者,都会先在微信上“试水”,一方面是看自己的点子是否可行,甚至需要以此作为说服风险投资者的依据。
而未来,开发者要做的选择是,在iOS以及安卓之外,在微信这个小程序上要做多大的投入,不仅仅是开发的问题,可以预见的是,如今在应用商店所遇到的排名、获取用户等问题未来在小程序这个市场都会发生。
“小程序”动了谁的蛋糕?
微信小程序内测版推出之后,知名程序员霍炬表示:“微信把自己整得和App Store一样,还得审核,苹果怎么想?真是店大欺客,客大欺店。”
但显然,在这方面微信和苹果是有过沟通的。半年前的“应用号”变成如今的“小程序”便是两者博弈的产物。证据是马化腾在张小龙朋友圈写的那句——“苹果不让我们叫应用号,也许是一件好事。”
另一种观点是,苹果和腾讯之间迟早会打一架。
在陈书艺看来,微信的确凌驾于硬件之上建立了自己的生态。它会考虑到苹果的政策,或者做一些利益上的交换,但微信已经大到有话语权的程度的,这是苹果必须尊重的事实。极端一点去假设,如果苹果封杀微信,会不会对用户购买手机造成影响?
突然让人想起6年前的3Q大战。
回头来想,如果事实证明,微信能用更低的成本为用户提供同样的价值,那苹果损失了什么?无非是那些本就不属于他的开发者,以及附带的利润。无解。
当然,这是个高维的话题。将微信拉回超级App阵营,小程序又会动谁的蛋糕?还是超级App。
陈书艺告诉雷锋网:“特别是服务类的和资讯类的App,像今日头条。它上面的文章,大多数情况也是靠朋友圈在传播。如果微信能够直接提供同样的服务,微信会切走很多用户的使用时间。”
在张小龙看来,微信是一个平台,但不是流量平台,公众号的本质是,希望在这个平台上涌现出更有创造力的事情。换句话说,同样有创造力的事情,他不介意用微信的方式去实现。
理论上,这和开发者的利益是不冲突的。微信既能给它带来用户,又能给它提供更好的基础服务,比如支付。但敏感的是,在微信这么“有节操”的平台上,开发者若想像原生应用那样获取用户信息,那是不可能的。
这个博弈如何展开,似乎可以参考当年乔布斯去说服各大报业拥抱App Store的故事。在利益最大化面前,所有的执念都不再重要。
来源:21世纪综合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