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来源:
流浪量:
新三板分层为何没有改善流动性?造成目前新三板流动性困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新三板如何才能走出低谷?
一个有着20多年股龄的资深投资者,被业内人士誉为新三板活字典。——去年年底在众人热议分层将带领新三板做市指数挺进2000点之时,首提“2016年年底见1000点”;——准确把握分层行情,买进超过100只“冲层”股票,获利退出;——年初在公开场合断言“新三板大盘4月底开始一路下行,年底见底”......得到市场基本印证;——善于审时度势,真正的实战高手。
“什么措施能使新三板走出低谷”分享全程实录本次主题将分为五个部分来讲述:1、新三板的现状;2、新三板分层为什么没有改善流动性;3、造成目前新三板流动性困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4、股转领导给出一揽子改善流动性的措施有哪些?究竟哪些措施可以改善流动性;5、结论。
第一部分 关于新三板的现状。我们来看几组数据:
第一组数据:最近四个月新三板单月的总融资额都不足80亿元,不及去年高峰时的三分之一;
第二组数据:最近三个月设立的新三板基金产品都在40只以下,而去年市场最火爆的4到6月份,每个月都有400支以上的基金产品入市;
第三组数据:6月份公布净值的近1700只新三板基金产品中,浮盈的只有722只,浮亏的有965只。而且这些产品基本都是折价定增进场的,假如这些浮盈的产品在目前这种流动性下退出,有几只能保证盈利?
第四组数据:有人统计说,明天上半年有超过100只新三板基金产品到期,是不是意味着它们可能需要从现在开始就陆续出货,它们持仓的个股将大概率下跌;
第五组数据:去年9月份以来,新三板中已经有大约280家公司正式公告要IPO;
第六组数据:最近几个月来新三板日均成交额大约为沪深两市成交额的千分之一……
看到这几组数据,大家有什么感受,心里是不是拔凉拔凉的?那大家也凭借这些数据自己来判断一下:大盘见底了吗?
第二部分 为什么新三板分层没有改善流动性?新三板分层落地之后,二级市场的走势与大多数媒体、专家的预判是背离的,特别是创新层个股并没有受人追捧令很多人大跌眼镜。不过在我看来,这种现象不仅是正常的也是必然的。我在6月18号写了一篇文章叫做《给创新层抹点清凉油》,对这种走势做出了预判。之后又在7月1号《K先生新三板内参》中对分层正式落地后第一周的市场表现做出了点评。
为什么我断定创新层个股不会被加持?因为,第一,部分个股进入创新层之后不用再硬撑创新层的“进入标准”,以后只需要保持“维持标准”就可以,就是说从价值层面来看,股价有下跌空间;第二,部分参与创新层炒作的投资者在利好兑现后离场,也会有一些对创新层寄予厚望的投资者因为预期落空而逐渐失望离场,还有一些机构减仓。
想一想其实道理很简单:一个简单的分层,没有任何配套措施,就正好应验了A股里面我们经常说的一个熊市真理--利好出尽即利空。而且首批创新层企业有900多家,毫无稀缺性,就这么点投资者,典型的粥多僧少,还会有人去追捧吗?所以说,如果没有配套政策跟进,创新层其实与基础层并没有什么两样。
第三部分 造成当前新三板流动性困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一句话,供求关系严重失衡。具体来说,一方面是挂牌公司越来越多,投资者越来越少;另一方面是卖盘越来越多而买盘越来越少。新三板现在差不多9000家公司,大概是全球个股数量最多的股票交易场所了,我查了一下,纽交所大概2000多只股票,纳斯达克也是2000多只,香港好像不足2000只,沪深两市加在一起不足3000只,而新三板只用了不到两年时间,挂牌公司就从1500多家直接干到了现在的9000家,今年年底超过10000家毫无疑问。而合格投资者呢?去年年底统计不到23万人,最近几个月一直在对不合格投资者进行清理,还有不少的合格投资者发现乐观的预期改变了就逃离了,或者说是套住了基本就不再交易了,所以可以肯定,合格投资者的数量和能在二级市场上进行交易的资金都比一年前少了很多。还有人做过统计,新三板二级市场个人投资者大概五六万人,活跃的交易者据说还不到5000人,这意味着什么?平均一家新三板公司还不足8个散户持仓。
我为什么要特别强调个人投资者的重要性?因为我认为一个真正有效的市场必须既有投资者也有投机者,若只有机构在里面天天空喊价值投资而没有一定的投机客,这个市场根本就不可能好。不要跟我说美国是机构市怎么怎么好,咱这是中国,说句难听话,就我们上市公司的造假程度,还有机构寻租、老鼠仓的疯狂程度,你们想一想,能有多大比率的公司能让你放心持有10年?所以说,我觉得新三板现在个人投资者数量太少是新三板流动性困局的根本原因。为什么新三板投资者那么少呢,因为新三板有个所谓的合格投资者的500万的门槛,我不知道这个“合格”是谁定义的,更不知道依据是什么。反正呢,就这么一点投资者,根本不可能支撑起一个体量如此庞大的市场,不降低门槛,没有新的资金进场,新三板怎么可能活跃起来?
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本来就这么一点可怜的投资者,还有一些正在择机离场。
目前市场上的空头主要有三类:
第一类是私募,特别是一些即将到的产品强行砸盘出货;
第二类是限售股解禁,包括部分挂牌公司的董监高和核心员工,这个量很大,当然不一定都会有减持,部分董监高对自己的公司比较了解,知道自己公司有较好的投资价值,他可能不会抛售,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许多公司的董监高和核心员工是有抛售意愿的;
第三类是部分做市商。
分层的配套政策迟迟不落地,悲观的情绪不断蔓延,反过来也在强化下跌预期,致使买盘越发的谨慎,导致一种恶性循环,连绵下跌,熊途漫漫。
第四部分 股转领导给出的解决新三板流动性的一揽子措施究竟有哪些?哪些措施能有效改善流动性?股转公司副总隋强在6月28号的新三板高峰论坛上发表了一个主题演讲,说正在研究改善新三板流动性的一揽子解决方案,那么这个所谓的一揽子解决方案究竟包括那些具体措施,什么时候能够兑现,兑现后对二级市场究竟能够带来多大的影响呢?
普遍认为,所谓的一揽子解决方案大致包括:做市商扩容、大宗交易平台的推出、35人定增限制的放开,推出创新层指数、公募基金入市、转板试点、第二次分层、竞价交易、降门槛等等。我们逐个分析一下看看哪些措施可能推出,大概什么时候推出,推出的效果怎么样?
第一个措施,做市商扩容。5月27号证监会的新闻发布会上发言人张育军就表示,要开展私募基金参与新三板做市试点。8月28号隋强再度明确了年内推出私募基金做市,这么看来私募做市是板上钉钉了,我个人认为私募做市只会带来微不足道的增量资金,而且他们也很难激发二级市场投资者的交易热情,对流动性的改善作用极其有限。
第二个措施,放开35人定增的限制。15年11月20号,证监会发布了一个《关于进一步推进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进一步发展的若干意见》,在这个意见里面明确提到了“鼓励公司挂牌的同时向合格投资者发行股票,发行对象、数量依据公司实际情况确定,探索放开对新增股份的限制”。我个人认为这个措施应该在一年之内可以出台,但是对流动性的改善作用极其有限。
第三个措施,建立大宗交易平台。还是刚才说的那个证监会的《若干意见》,其中也提到了要“建立健全盘后大宗交易制度,改善市场流动性”,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今年9月1号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也明确提出了“完善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交易机制”,这个说法一出来大家都很激动也充满了幻想,我个人认为,这个交易机制包括很多层面的问题,但短期内比较现实的是建立大宗交易平台。
即使是这个大宗交易平台,我觉得在理论上还是有一点障碍。因为在现有的做市制度下,如果已经做市的个股的股东需要减持大批量股份,他只能通过做市商倒手,而大宗交易平台建立后,做市股票大宗交易应该是不通过做市商的,只是由交易双方在盘后进行,这样来其实又变成了协议交易。不过,我觉得以中国人的智慧这个障碍还真不算什么事,毕竟大宗交易有利于减少个股股价的大幅波动,对二级市场是个利好。
但是这个利好对二级市场流动性改善作用也极其有限。
第四个措施,创新层指数的推出。创新层指数的推出势在必行,我个人认为在明年分层前后正式推出的可能性较大。但有些专家讲到说创新层指数推出来就能够直接引导大量资金投资创新层个股或者是投资创新层指数,我觉得这个说法很不靠谱,我个人认为创新层指数的推出对于流动性的改善作用极其有限。
第五个措施,允许公募基金投资新三板。关于这个话题,市场上讨论的人特别多,我想谈一谈我自己的看法。还是刚才说的那个证监会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支持封闭式公募基金以及混合型公募基金投资全国股转系统挂牌证券。支持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及其子公司、期货公司子公司、商业银行等机构,开发投资于挂牌证券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等产品。研究落实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及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参与全国股转系统市场的制度安排。推动将全国股转系统挂牌证券纳入保险资金、社保基金和企业年金等长期资金投资范围”。在8月28号那个新三板高峰论坛上隋强也提到了qfii和RQFII的参与政策很快就会出来,公募基金的问题也在考量等等。说明管理层确实正在考虑公募基金入场的问题,公募基金参与新三板投资,自然能够增加新三板投资者的数量和资金量,对二级市场流动性的改善肯定是有帮助的。
一般估计公募只能投资创新层个股,一旦公募基金大规模入场,创新层个股会因为预期的改变而出现整体的上涨,但是我要强调的就是,公募进场一定是个漫长的过程,更为重要的是,在流动性没有得到有效改善之前,公募一定是优先考虑定增进场而不是直接从二级市场大规模扫货,所以公募进场的初期只是有利于创新层个股,难以带来持续的整体行情。我个人的判断就是:公募进场之后会有一波短线上涨行情,但是可能会跟分层行情一样见光死,所以,对公募进场的市场效应大家不要寄予太高的期望。
第六个措施,明确转板制度或者明确新三板作为深沪股市预备板的地位。2013年国务院颁布了一个49号文《关于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有关问题的决定》,对新三板挂牌公司的转板制度作出了明确规定;前面提到的那个证监会的《若干意见》里也明确提到“研究推出全国股转系统挂牌公司向创业板转板的试点”;今年8月8号,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创新规划》中也提到了“打通全国各类资本市场”,看来管理层还是希望这个事情能做成的。
很多人认为转板有制度障碍,但是我认为事在人为,在中国很多事情只要有好的出发点和目的就有办法。
总体来说转板的推出肯定能使部分具备转板条件的个股得到炒作,特别是有明确IPO意向的个股势必将因预期的改变而持续获得资金的追捧,所以呢,转板对流动性的改善肯定有帮助,而且从趋势上看,符合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条件的新三板个股只会越来越多,这样就会形成一种良好的赚钱示范效应:拟IPO的个股将会持续被追捧,然后呢二级市场投资者就会不断去挖掘新的具备转板潜力的个股,这样是不是就能维持一个局部的反复的活跃?
第七个措施,再分层以及竞价交易和降门槛。根据目前的挂牌速度,明年五一时新三板的挂牌公司应该可以达到12000家,创新层可能会达到2000家,这样一个量级的市场要是把门槛降得和主板一样,一定会对主板造成非常大的冲击,所以我个人认为在明年五一之前就针对创新层降门槛的可能性不大,如果降也只会是因为新三板的融资功能遭受重创,就象征性的降一点比如降到300万,真正大幅度降门槛我觉得一定要等到再分层,也就是说从创新层里再分出一层精选层来,如果说真的是这样的话,我觉得基本就能形成一个符合管理层意愿的合理的有层次的资本市场:上面有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中间有新三板;再下面有各地的四板,这个层次就很分明,而且能有效连接并打通。单就新三板来说,上面是精选层,中间是创新层,下面是基础层。这样,上面这个精选层可以配套推出竞价交易并适度降低门槛比如说降到100万,流动性将得到极大的改善,但仍然不及主板,而且既然是“精选”嘛就可以控制一下数量,对主板的冲击也没那么大;中间的创新层,这里面的公司也希望有一天能升到精选层,就有一个向上的动力,而二级市场投资者呢他也会不断地挖掘有望升入精选层的潜力股,如果再把门槛适度降低比如说降到300万,那活跃度就会比现在大一些;下面的基础层是一个海量市场,对中小企业来说是一个漏斗形的入口,公司太多,鱼龙混杂,基本上不太可能降门槛。但是,我们也能看到基础层里面有一些起点非常低但是成长性非常好的公司,这些公司也希望有一天能升入创新层甚至是精选层,而精明的投资者也会在沙里淘金,这样就使这个层面的挂牌公司和投资者都有向上的欲望和努力空间。如果这样的话,就能形成一个梯次递进并且能给每一个层级的参与者提供一个合适的平台以及向上的希望,这样市场怎么可能死气沉沉?个人认为在2018年五一推出再分层并配套推出竞价交易和降门槛非常值得期待。当然如果市场太糟糕,提前到2017年分层时降门槛也是有可能的;而如果市场因为其它一些利好能形成一些阶段性的上涨行情或者大盘自然见底了,降门槛往后延也是有可能的。
第五部分 就是我的结论。第一个结论:改善新三板流动性有三招:
第一招,公募进场。这个只能带来局部的、阶段性的行情,难以持续;
第二招,明确转板制度或者新三板作为沪深预备板的地位。这个虽然只能带来局部的行情,但是会持续活跃,不过这样一来就不是股转天天强调的独立市场了;
第三招,降门槛。这是新三板保持独立市场地位改善流动性真正有效的法宝,这里需要强调一点,有些专家说,创新层门槛降到300万就能搞活新三板,对这个观点我不敢苟同,如果没有其它的举措跟进,而只是单纯地把创新层的门槛降到300万,那新三板的行情也只会是昙花一现。
第二个结论:能使新三板走出低谷的措施只有两招:
第一招,明确转板制度或者新三板作为沪深预备板的地位;
第二招,再分层+降门槛。再分层并把精选层的门槛降到100万以下,辅之以竞价交易,形成一个梯次递进的新三板市场,每一个层级的参与者都有向上的希望和努力空间。
这两招的逻辑就在于:我觉得投资就是一个预期管理,你看不到向上的台阶,没有向上的预期和动力,市场就不能真正走出低谷。
第三个结论:新三板将在年底见底。但是见底也不意味着马上就能走出低谷,也可能在低谷徘徊一段时间。什么时候能真正走出低谷?取决于我刚才说的那两个预期什么时候可以明确,二者有其一就行。
(鸣金网)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