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

当前位置:

首页 文旅 正文
恢复高考40年,每一张照片都是一代人的青春

发布时间:2020-07-17 17:04:59

来源:

浏览量:

再难有一段时光
走过的人无比怀念
身在其中的人喜忧参半
总把高考比作战场
但是,大概有很多人会觉得
此生再难有这样的一场战争
纯粹、痛快、肆意、张扬




关于那年的高考,你还保留着多少记忆呢?
现在想来,是否仍然心头一震呢?




那些年关于高考的“独家记忆”
你还记得吗?


高考恢复40周年
让我们一起纪念
那段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的时光


━━━━━
那年高考,几代人的记忆
1977年10月21日
《人民日报》刊登的一则“恢复高考”的消息
如一声春雷响彻天地
唤醒了许多人尘封已久的“大学梦”
点燃了无数人通过高考改变命运的希望之火




这一年暂停11年的高考恢复了!




1977年10月12日
国务院批准了教育部
《关于一九七七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
                  


1977年12月10日
关闭了11年之久的高考大门再次打开
全国570万考生走进了考场
          
这一年,数百万遍布在城乡各个角落的知识青年,或从报纸或从收音机里面获得了准确的信息,“高考”这个已经陌生了11年的语词,奔走相告。


1977年的12月11日-13日
全国570万青年开始争夺27万个大学生名额
大浪淘沙,录取比例29:1,是竞争最激烈的一年
40年前,570万考生重新走进高考考场,作答一份改变命运的试卷


那一年.
本科和大专的录取率加在一起只有4.8%,
那时没人怀疑“知识改变命运”,没有人相信“读书无用论”,确实,太多人的命运因那场高考变得完全不同


1978年的春天和秋天,77与78两级学生一同走进大学课堂,成为我国高考史上的唯一特例


而很多考场内还出现两人一桌的情景,可是很多人宁愿交白卷也不偷看别人的答案
恢复高考后,清华大学首届大学生——77级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课


千军万马挤独木桥
高考的恢复
标志着中国社会从动荡走向稳定
从只讲阶级出身到机会面前人人平等
虽然那一年录取的人数与整个中国人口基数相比微不足道
但其所带来的深远意义一直影响至今
从那以后
每年千千万万的莘莘学子
在高考中
交织汗水与泪水
绽放光荣与梦想   


1980年,一高中教师在考场外鼓励学生  


1981年,天安门广场华灯下复习高考内容的青年
    


上世纪80年代初,上海高考考生在排队等图书馆开门
     


   上世纪80年代初,上海高考考生在排队等图书馆开门
     


1982年7月6日,张筑生成为北京大学第一个,通过博士论文答辩的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


1982年春,武汉大学中文系77级毕业照 


1984年,上海高校的研究生,在联谊活动上的“英语角”用英语热烈交谈,英语已在该年正式成为高考科目
      


湖北三峡坝区三斗坪镇东岳庙村,黎开英的儿子望军在1994年全国高考中,以651分的好成绩考入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乡亲们纷纷来到他家祝贺,望军不停给大家夹菜以示感谢
  


1997年7月28日,西安发榜了,许多高考生落榜,国家办的大学有限,民办大学便应运而生,这是咨询会上替儿子选学校的父母
     


1997年,有280万高中生参加高考,这是“陪考大军”中的一位母亲,向走出考场的女儿递上饮料
     


1999年,全国高校开始大规模扩招.招生人数在1998年208万的基础上激增了22万人,高考模式再次调整,变为“3+x”,考后填报志愿,升学率上升


2000年普通高校试行“春季招生考试”,北京考区为千余名考生设置了54个考场,这是北京大学附属中学考场的考生参加语文考试


2003年6月7日,考生在山西省实验中学考点答卷。从2003年开始,高考考期提前1个月。
2008年7月3日,四川地震灾区延期高考举行,在德阳人民医院的“病房考场”内,
4名东汽中学考生正在填写答题卡


2009年广东省四位“状元”巡街


2014年临考前几天,四川巴城部分学校考生用撕书、扔书的方式释放压力
迎接高考




2015年6月5日,安徽六安在被称作为“亚洲最大高考工厂”的安徽六安毛坦厂中学,近万名高三考生前往市区参加高考,当地民众和高考考生家长过万人前往送考




40年了,是他们给了我们最初的梦想
时至今日,多少被高考改变命运的人依然感叹:
如果没有恢复高考,我可能还是个农民;
如果没有恢复高考,我可能还是个工人;
如果没有恢复高考,我可能还是个泥瓦匠……
时间如白驹过隙,40年弹指一挥间




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1977年北京高考状元郭方所言:“那一年高考,是我个人,也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一次‘诺曼底登陆’。”
2017,让我们一起为高考学子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