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

当前位置:

首页 文旅 正文
锻炼这些思维,你才能拿高分

发布时间:2020-07-17 17:04:59

来源:

浏览量:

春节长假过去后就意味着中高考马上到来,备战中高考的你需要这样锻炼自己的思维,才能更有效率的复习!


 


思维训练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

要注意训练自己的注意力,能够主动地进行情绪和思维的调整,确保思维在该活跃的时候活跃起来。


孔子一生收3000弟子,他在自主招生时出了个创新试题:要求学生犁田,同时在旁边安排鼓乐队,还在地里埋上金元宝,考查同学们的注意力。一些同学被鼓乐或金元宝吸引,从而放弃犁田,这就是“孺子不可教也”;一些同学受到干扰,犹豫片刻,继续犁田,这就是“孺子尚可教也”。只有对干扰不为所动的同学,才最终通过考试,成就了功名,这便是“孺子真可教也”。



一位状元谈经验时说道:“在早晨、中午和下晚自习的一段时间里,当别人正埋头苦读时,我却毅然地出现在运动场上。跑跑步,打打球,既松弛了绷紧的神经,又利于运动后学习效率的提高,还增强了体质;这不仅避免了非战斗性损耗的情况发生在我身上,更让我在学习中劲头十足。”


这种方法看起来“浪费”了宝贵的时间,而实际效果恰恰相反。因为成绩往往出在效率上,通过牺牲有限的时间来换取更高效率的方式非常划算。


保持愉悦的心情,和同学融洽相处。每天有个好心情,做事干净利落,学习积极投入,效率自然高。另一方面,把个人和集体结合起来,和同学保持互助关系,团结进取,也能提高学习效率。


思维训练归纳总结,实现知识“由厚变薄”


老子曾经曰过:“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学习新东西要不断增加新内容,融会贯通之后,就要不断去粗取精,追求知识的共性。备考中,同学们要掌握“日损”的无穷威力。



怎样才能实现由“日益”到“日损”的飞越呢?


打一个比方,我们无时无刻都在进行呼吸,吸就像是为学日益,吸进新鲜空气;呼就像是为道日损,要呼出浊气。我们不能因为新鲜空气好,就不停地吸下去,只有经过转换,将新鲜空气变成浊气排出之后,才能获取人体需要的能量。这个转换的过程叫做“息”。


备考中的“息”就是思考、归纳和总结,思考学科的本质、问题的本质,掌握最核心的知识与能力。换个角度讲,这就实现了知识的“由厚变薄”“由繁化简”。


思维训练触角延伸,打造得分工具


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跳出单纯的知识掌握,结合实际进行思考,将思维的触角向外延伸,这样才能打造中考得分工具。触角延伸的方式包括:


1、复习完一个知识板块后,要进行反思提炼,形成知识体系;


2、对待一道有难度的题目,要思考它对自己的启发、与考题的关系、自己的最佳解法等;


3、对待一道错题,思考自己当时的出错状态,以及解决的办法;


4、对待一张试卷,思考自己的多得分的关键所在,如时间的安排是否有问题、某道试题涉及到的知识稍有欠缺等;


5、对待一个社会问题,要思考它命题的切入点、答题的典型思路;


6、听课时,尽可能挖掘相对自己而言的重点和巧妙之处;课后对课堂上的内容过电影,并反思总结自己的收获。


思维训练勤于思考,学会运用


同学们要留心现实生活中与各学科相关的问题,不仅在面对这样的问题时能胸有成竹,而且能体会到学科的魅力。另外还要加强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处理的能力。

现代社会信息的多样性在试卷中将会得到充分的体现,如图形、表格、诗词、名著、名画、论文等。而机械的大运动量训练无法使这些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这就需要考生平时不放过任何机会,多观察、多思考、多实践,在这样的过程中积累提高自己的能力。



有同学在备考中吃了大量的夹生饭,同样的知识,反复抄了多遍,但却没有思考领会,做题自然没有灵感,甚至丧失了激情。


有同学一味追求高、深、难,埋头于题海进行习题大会战。这种抛开基础求难度的舍本逐末的做法,只会造成事倍功半。


还有同学擅长记忆、背诵,于是对解题方法不去理解,而是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这样,命题形式一旦出现灵活的变化,同学们就难以应对。


因此,同学们要通过积极的思考、分类整合,回归学科本质、实现由厚变薄,建立起立体化的知识网络,体会知识体系中点线面、“海陆空”的关系,把知识变成真正为自己所用的招数和能力。


总之,勤于思考、积极思考,甚至是痛苦思考是获得高分必经之路!


思维训练注重细节,抓住灵感


同学们在作文中描写体育比赛,往往缺乏观察和思考,只是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口号套进作文。而一位同学却写道:中国队打进一球后,球员甲和球员乙拥抱在一起;两名球员分在不同俱乐部效力,他们平时有矛盾,见面都不说话,但因为祖国的胜利,尽弃前嫌。


如果阅卷老师不懂足球,他可能会觉得,足球也挺有意思呀,这就是体育运动的魅力;甚而如果老师从此喜欢上了足球,那该同学的分数还低得了吗?如果老师碰巧也看了这场球赛,他可能跟你产生情绪上的共鸣;那么分数同样低不了,这就是细节的力量。

来源:众教育   微信号rzzlj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