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

当前位置:

首页 文旅 正文
国学大师蒙曼,实力到底如何?为何会在“诗词大会”上犯低级错误

发布时间:2022-03-18 10:39:17

来源:齐鲁经济网

浏览量:

引言

常言道:“月满则亏,物极必反”。我们以此告诫行为做事要适度,不可太追求极致。“物极必反”出自《吕氏春秋·博志》:“全则必缺,极则必反”,这体现的是中庸理念。

01

与此类似的还有《运命论》:“故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虽说物极必反不一定是因为有心之人的恶意诋毁与破坏,但是站在高处,必然会受到更多的关注与仰望,一旦出错,便会摔得很惨,被抓住不放。被国学爱好者推崇的于丹与蒙曼就是鲜活的例子。

因为《中国诗词大会》,蒙曼吸引了大批粉丝,同样也因《中国诗词大会》招致骂声。

▲蒙曼

1月29日,《中国诗词大会》第五季开播,蒙曼讲评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句国人耳熟能详的诗句,却被她解读成“锄禾日当午”是农民播种的过程。

节目一经播出,网友纷纷开喷。大家一致认为,播种是在春天,但诗中的时节对应的是夏季,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所描绘的画面是农民顶着烈日除草,而并不是蒙曼讲评的播种。

▲《中国诗词大会》舞台

也因为在《悯农》讲评上的失误,网友纷纷质疑她的专业水平与诗词基础。北大诗歌研究所的特约研究员孙绍振曾经也认为蒙曼对诗歌存在误解,简直是在“亵渎诗圣”。他举出的例子有两个:刘禹锡的《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蒙曼的解读是此诗呈现的是富贵气象, “百姓家”指的是“和美之家”。不过,学界对刘禹锡的《乌衣巷》的主流解读是:此诗描绘的是物是人非的沧桑,和“和美之景”刚好相反。

▲孙绍振

另一个例子是诗圣杜甫的《春夜喜雨》:“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蒙曼的解读是:“火辣辣的,连火锅的味道都出来了。”

孙绍振先生当即撰文指正:杜甫写诗之际,正值春雨降临。而此时的杜甫不再颠沛流离,而是在成都草堂安定下来,心境平和。杜甫看到春雨来临,万物复苏,自然传达的是喜悦之情,而非“火辣辣”的味道。

孙绍振先生也指出,蒙曼所学的专业是历史,对古诗词的研究并不深入,解读并不一定都是正确的。当时蒙曼势头正盛,对于孙绍振先生的质疑,大众并不买账,甚至还觉得蒙曼的解读颇有新意。不过,《悯农》的“播种论”彻底让蒙曼翻车,有网友质疑蒙曼可能会步于丹后尘。

▲于丹

02

2007年,蒙曼受邀成为《百家讲坛》主讲人,向天下人讲解武则天的生平,名声越来越高。

而当时的蒙曼仅32岁,也是《百家讲坛》栏目播出之后年龄最小的主讲人,至今也是如此。除了年龄优势,蒙曼的解读既通俗也精彩,她对历史的解读似乎很契合,也更能让观众接受。蒙曼用语幽默,平实,让听讲的人有听评书的感悟。

自此,蒙曼受邀成为《中国谜语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的嘉宾,因凭借着通俗有趣的讲解圈粉无数。她曾推出《蒙曼品最美唐诗》栏目,才上线十天,播放量就突破了三百万。

▲中央民族大学

除了极高的名气,蒙曼在学校里也是受学生欢迎的老师。2002年,完成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学业,蒙曼回到母校中央民族大学任教。据传,蒙曼备课通常会到凌晨,知识点与时间的分配精准无误。精心的备课,也都能换来课堂的强烈反应与喝彩。在中央民族大学还有这样的口碑:“历史系有一个小眼睛、小个子的女老师非常会讲课,堪比评书。”所以,慕名听课的学生也非常多,蒙曼的课堂向来是座无虚席。

03

蒙曼确实在一些诗词的解读上有偏差,这是不争的事实,不过将其放大,质疑她全部的实力,却有点过了。

蒙曼的父母均为教师,是典型的文化分子家庭。父母酷爱读书,一半的工资都是用来买书,光是书架都有二十来个。受到家庭氛围的影响,蒙曼培养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蒙曼七八岁就开始阅读诗词。最初是研读的《十八家诗抄》,后来,父亲告诉她诗词还是以唐为最盛,一定要读唐诗。渐渐地,蒙曼就阅读了上千册书籍。

▲《十八家诗抄》

蒙曼幼时,父母与她约定:每天完成家庭作业之后,要阅读两个小时的书籍。蒙曼也因此成为了书迷。由于坚持阅读,蒙曼在高中时表现出了出色的历史和语文功底,学科优势突出,被保送到了中央民族大学的历史系。本科毕业之后,蒙曼被保送本校研究生。后来,蒙曼又考入了北京大学研读博士。

结语

蒙曼的治学之路,从未有过轻慢,所以才会在解读历史时别树一帜,虽然她并非专业研究诗词的学者,但唐诗作为唐史的重要组成,想必蒙曼对唐诗的解读也有可取之处。“人非圣贤,孰能无错“,学者也是人,哪能没有错漏之处,若因为一时的错漏而对其全盘否定,对整个学术界的发展也是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