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来源:
浏览量: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着力培育贫困群众自力更生的意识和观念,引导广大群众依靠勤劳双手和顽强意志实现脱贫致富。山东在脱贫攻坚进程中,扶志气与扶智力双管齐下,激发内生动力,让贫困群众通过辛勤劳动,实现精神和物质“双脱贫”。
“我想要一个棚,什么时候能建好啊?”季怀忠是沂南县孙祖镇代庄村的贫困户村民。沂南县代庄村是孟良崮脚下的一个小山村,人均耕地不到一亩,全村有128户贫困户。最近,村里的扶贫蔬菜大棚二期项目正式开工建设,吸引了不少贫困户前来咨询。
资料图
就在两年前,情况恰恰相反,沂南县孙祖镇代庄村贫困户季怀忠对大棚还十分抵触。他以前在青岛打工,一次意外车祸让他背上了20多万的债务,妻子又因煤气中毒丧失劳动能力,老季没了心气,这个家庭也深陷贫困。孙祖镇镇长助理孙善峰告诉记者:“第一次咱建了39个扶贫大棚,本来就准备让老季搞一个,找他做工作,结果他上来一口回绝了。”
季怀忠解释说因为自己当时寻思着连门也没有,“万一再赔了我不就债务更多了吗,连想也不敢想啊。”
资料图
扶贫先扶志,山东把思想扶贫摆在首要位置,组织宣讲团讲解扶贫政策,带领贫困群众外出参观学习,转变落后观念。为了动员老季搞蔬菜种植,沂南县帮扶干部也没少上门沟通。缺资金,县里提供无担保无抵押的5万元贴息信贷,在左右摇摆中,老季盘下了一个大棚种植黄瓜,然而,让他更加泄气的是,第一年就折了本。“第一不懂技术,第二价格也不好,自己很难走到这一步,有眼泪往肚子里咽。”
扶志气还要扶智力,贫困群众难致富,症结在缺乏技能。山东围绕种养加产业和家庭服务业,组织技术专家、致富能手,深入村镇车间、田间地头,讲授经验、现场教学。仅2016年,全省就举办6300多期农业科技培训班,免费培训3.1万名贫困人口。技能培训是基础,干部还要贴着帮,沂南县高级农艺师吴振云就与季怀忠结了帮扶对子。“原先在课堂上讲,现在是手把手的教他,遇到什么问题就去解决什么问题,现在他的技术提高了,他的效益也上去了。”
资料图
今年,季怀忠的大棚已经挣了5万多块钱,尝到了甜头,老季还想再扩大规模。“这边建起了新大棚,我打算再要一个大棚,我想上一种彩虹梨,我算计着加上西红柿黄瓜,我怎么着收入也得10万块钱。”季怀忠告诉记者。
老季算的是小账,而山东扶贫部门算的是全省的大账。换脑子,学样子,搭台子,通过激发内生动力,去年以来,山东已有151万人脱贫,通过劳动实现脱贫的超过95万人。
来源:齐鲁网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