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来源:
浏览量:
新华网济南12月1日电 “闲言碎语不多讲,夸一夸咱的村子变化大,修路上水苹果好,钞票多卖一大把,臭水塘变公园,外地游客抢着来……”11月26日上午,在沂源县中流泉村的街心公园里,70岁的王平文老人高兴地唱起了山东快板,夸的是该村的新变化。
真抓实干,第一书记带出好班子
沂源县张家坡镇中流泉村距离县城40多公里,全村 360户、1006口人,其中贫困户88户,占总户数的四分之一,山多地少,是省定贫困村。
“既然当第一书记,我一定要干出个名堂来。”2015年6月,在淄博市财政局工作的王永亮被派驻到该村担任第一书记,在见面会上,他掷地有声地说。
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在村里转了一圈,王永亮才明白这句话的分量有多重。该村坐落在北高南低的山坡上,街道都是石头路,坑洼不平;山地缺水,当时地里的玉米干成了“兰花草”,村中央唯一的水源是一个臭水塘……
“过去路不好,鸡蛋筐都不敢放在手推车上,不然到家就是鸡蛋汤”村民王福连老人风趣地说。
困难挡不住王永亮的脚步,他从驻村的第二天起就挨家挨户敲门,了解村民所想、所盼、所愿,收集第一手资料。村里悄悄流传着一句话“这个第一书记,看样子像干实事的”。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结合两学一做,围绕增强村“两委”成员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王永亮定期组织两委成员学习,并带领他们到高青县西段村学习新农村建设经验,到沂源张家泉村学习朱彦夫事迹,通过学习,既提升了他们的管村治村水平,又提高了他们的思想政治觉悟。
同时,第一书记与村两委成员一起对村民主议事决策、村务管理、民事代办等方面的工作制度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完善,形成制度并全部上墙,重新设置“三务”公开栏,督促村干部规范履职、按章办事。这一系列“动作”下来,村班子成员的精神面貌有了显著改善。
补短板促增收山村脱贫有盼头
“要实实在在的为村里干点实事。”村两委成员通过“两学一做”,有了深刻的认识。
村里的路不好走,村两委成员就跑上跑下,积极联系协调相关单位和部门,多方筹集资金70余万元。资金到位后,他们分工找机器、看施工、抓质量。村里的主要街道、连户的小巷子不久全硬化成了平坦的水泥路,路两侧还安装了130盏太阳能路灯。
路修好了,农业缺水问题又亟待解决,他们积极联系县扶贫和水利部门,争取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资金30万元,为流泉村打深井3眼,不仅解决了灌溉问题,还安装纯净水设备3套,让村民喝上了放心水。
路通了,水有了,今年的苹果质量和产量有了很大提升,村民的收入也更高了。村民王平文说:“今年亩产比往年多500余斤,得多收入1000多元”。
金杯银杯,不如百姓的口碑。村民王增祥说:“村民收入提高了,多亏了村里的好干部!”。
村貌换新颜美丽乡村有看头
看到路通了,群众的收入增加了,村干部心里美滋滋的,但他们并没有自满。
为改变村内脏、乱、差的局面,发挥远近闻名的泉眼——“流泉”优势,发展乡村旅游,村两委干部积极争取古村落项目建设资金80万元,对村中的水塘进行改造。泉眼上方建起了亭子,旁边建起了文化广场,水塘进行了清淤,放养上了金鱼,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看到老百姓竖起的大拇指,他们满足的笑了。
如今,茶余饭后,村民们都喜欢到广场上去,有的跳舞,有的打牌,有的下棋,有的健身。“真是想不到,俺这小山村里,也有了公园,在这里坐坐,俺都觉得刚着舒心。”村民们笑得合不拢嘴。村里的变化不仅乐了村民,更吸引来了济南、张店的游客,乡村游初见成效。
解决村民最关心的事,办好村里最难办的事,中流泉村“干群一心”,正书写着脱贫攻坚的崭新篇章。
来源:新华网
最新资讯